年8月13日上海晴星期一
“这边几只小鸟是白鹭,在湿地上觅食的是白骨顶。那群飞过的候鸟是斑尾塍鹬,大概有多只……”8月12日下午,乘车来到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现在“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面前的,是芦苇青青、水波荡漾、鸟儿齐飞的景象。保护区志愿者张斌介绍,东滩湿地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刚才看到的斑尾塍鹬,每年这个时候从澳大利亚启程飞往西伯利亚,中途飞行约公里,抵达崇明东滩时体重只有出发时的一半,亟需补充能量。”张斌说,保护区的丰富物种,正好为候鸟提供了食物,因此这里成为它们的一个重要“加油站”。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上海市崇明岛的最东端,处于长江口的核心部位,既是亚太地区春秋季节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驿站,也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该保护区总面积为.55平方公里,以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鹤类5类鸟类类群作为代表性物种的迁徙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据统计,每年在保护区栖息或过境的候鸟数量达百万只次,历年共记录到各种鸟类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5种。
张斌在该保护区当了16年志愿者,主要从事候鸟的摄影、摄像工作,为保护和研究候鸟提供资料。他告诉我们,这里曾经被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大面积侵占,导致为候鸟提供食源的海三棱藨草等大面积消失,对鸟类生存构成了威胁,致使鸟类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互花米草生存扩张能力极强,对它的整治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支部书记沈帅介绍,为了候鸟提供一个安全的栖息地,自然保护区于年启动了“东滩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联合上海市科委、市环保局等20多个单位以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有关高校进行研究和治理。经过多年探索,自然保护区研发了适合在水深0.4米以上、淤泥质滩涂上行驶的带水刈割设备,同步实施泵闸联动调水,采用“围、割、淹、晒、种、调”的办法,清除互花米草亩,灭除率达95%以上。与此同时,大力进行人工种植和自然恢复,建成围堤26.9公里,种植海三棱藨草亩、海水稻亩,营造具有栖息地效应的生境岛屿56个,逐步改善了退化湿地的生态系统,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目前,保护区的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东方白鹳、白头鹤、小天鹅、黑脸琵鹭等23种国家珍稀保护鸟类回归东滩越冬栖息,甚至还出现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宣告在我国绝迹的珍稀鸟类彩鹮的身影。”沈帅说,崇明东滩的生态修复项目,为其他地方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和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
东滩湿地的修复会不会对鄱阳湖的候鸟产生积极作用?面对记者的关心,沈帅解释道:“鄱阳湖因生态优良、物种丰富,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鸟类繁殖、迁徙地,但其主要为候鸟的越冬栖息地。东滩湿地的主要功能是迁徙驿站。同一路线先后抵达两个区域的鸟类较少,但两个区域都是候鸟的安宁家园。”
“保护候鸟栖息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候鸟失去了休息的场所,没有体力,无处觅食,就飞不到目的地过冬,自然难以生存繁衍。”沈帅说,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和开发利用的影响,天然湿地越来越少,极大影响了候鸟的种群延续。为此,他呼吁:“希望全社会一起努力,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真正给候鸟安宁家园。”
本报特派记者吴颖
编辑: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