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进入年12月以后,拉包尔航空队的一线飞行员们就特别苦恼,因为每天晚上都会有几个不速之客(美国B-17轰炸机)来到他们头顶上,时不时扔下几颗炸弹,虽然这些炸弹来自高空水平轰炸,威胁有限,但这种要命式的骚扰却使得本就十分疲惫的航空兵们无法入睡(特别是瓜岛空战期间,航空兵们每天要开长达7个小时的飞机),一线飞行员们苦不堪言。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种号称飞行堡垒的四发重型轰炸机不仅皮糙肉厚还浑身是刺,即使面对几架零式围攻被打中几十个洞,只要没命中要害就还能继续飞行,同时B-17上的自卫机枪火力又极其凶猛,对防护性较差的日本战斗机来说威胁又极大,那么到底应该怎么解决这些夜间来袭的飞行堡垒呢?
这可能是日本飞行员眼中的B-17
01斜向机炮与“月光”夜间战斗机的诞生
为了解决这些难缠的飞行堡垒们,日本飞行员们也做出了针对性的战术改变。按照传统的攻击方式,战斗机应该从轰炸机的尾部方向发起攻击,但是摄于飞行堡垒强大的自卫火力,从尾部方面攻击变得危险重重。
B-17飞行堡垒拥有强大的自卫火力
飞行员们决定避实就虚,改用迎头攻击战术,即抢先占据美国轰炸机正前方,然后向美国轰炸机进行俯冲射击,这样即可以有效规避美国轰炸机的自卫火力网,又可以直接攻击到驾驶舱,对驾驶员和飞机驾驶机构进行有效打击。当然这种战术虽然对重型轰炸机的杀伤力较强,但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由于两架飞机是迎头对飞,相对速度特别快,留给飞行员瞄准射击的时间非常少,而且对飞行员们飞行技术要求特别高。
日本战斗机迎头攻击示意图(小油瓶手绘
那么如何做到既有充分的瞄准时间,又能避开尾部密集的自卫火力,还能给予美国轰炸机有效的杀伤呢?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位名叫小园安名的日本海*中佐,小园中佐拥有丰富的空战经验,从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到马来亚战役,再到驻防拉包尔参与瓜岛空战,小园一直战斗在最前线,当然他也是深受B-17骚扰的“失眠者”。经过长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既能避开尾部自卫火力、又能延长瞄准时间的新思路,就是从轰炸机的腹下发动进攻,同时为了避免战机与轰炸机相撞,需要在战机上安装一个斜向上30度倾斜的机炮,飞机从敌机后下方约-米距离开炮,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30度倾斜机炮攻击示意图(小油瓶手绘)
可惜设想与实现之间仍存在一个巨大鸿沟,小园的设想遇挫了。不论是海航上层还是海*在横须贺的飞机设计制造厂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好在有对新战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花木(花木也是制定破解萨奇剪战术的二机四机编队战术创立者)等人的支持,小园便私下找到了几名志同道合的*官,在大野和男设计师的帮助下,一起将无人过问的13试双座双发陆战原型机做了改装。改装主要是将原有的遥控机枪塔拆除,并安装了4门99式2号20mm机炮,以两门为一组,一组与机身轴线呈30度斜向向上,一组斜向向下,后来被证实斜向下的机炮用处不大。
日本仿制的采用发弹鼓的九九式二
很快改装成功后的13试陆战就在实战中大显身手,年5月21日,又有多架B-17前来轰炸拉包尔的日*基地,改装后的13试陆战起飞拦截,很快就在月光中发现了一架B-17轰炸机,随后该机飞到B-17的后下方,两门20mm机炮经过瞄准后,发射出带有死亡气息的炮弹,准确击中了B-17的腹部,B-17随即失去控制坠亡,这也是日本开发的斜向机炮战术首开记录,随后该机又故技重施,又击落一架B-17。
被击落的B-17
一次出击就击落两架令日本早就头疼不已的B-17飞行堡垒,令日本高层大为惊喜,决定将13试陆战以及13试陆战改装后的2试陆侦全部进行斜向机炮改装,并将该机命名为“月光”夜间战斗机。该机的命名也很有趣,是根据该机首开记录时,借助月光才发现B-17而得名。
02“月光”夜间战斗机的性能评价-在夜间靠月光搜索敌机的双发战斗机
“月光”夜间战斗机与二战时期出现的大部分夜间战斗机一样,都属于常规战斗机经过特别改装后专门用作夜间截击作战使用的,因此介绍月光的性能只要从它的原型机入手即可。
月光是从13试陆战(昭和13年海*陆基双座双发战斗机试制计划)改装而来的,是日本跟随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研制双发远程多座战斗机的潮流而研发的战斗机,但事实证明包括德国的BF-和英国的bristolbeaufighter在内的双发战斗机航程、火力上去了但是飞行性能下降了,于是纷纷改做攻击大型轰炸机的重火力截击机和夜间战斗机使用。
美国博物馆仍在展出的一架月光夜间战斗
日本海*委托中岛公司设计13试陆战时,提出的要求颇多,包括比零战航程超出30%、比零战火力更猛的1炮7枪组合、为其配备3个机组成员,最重要是还要与零战拥有一样的格斗性能,日本海*真是“贪多嚼不烂”的典型代表,航程、火力、机组成员三方面要求还算合理可行,但对重型战斗机要求达到轻型战斗机的格斗性就有点蛮横不讲理了。但日本设计师又不敢得罪*方,只能迎合*方要求,于是在各方面性能都有所平衡,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各方面都比较平庸。
在动力装置上,月光采用两台马力的荣21型改进发动机,日本飞机传统短板航空发动机动力不足、高空飞行性能不佳就不多说了。在机翼上选择了前缘富勒襟翼,机翼材质为与零战相同的超硬铝合金。在航程上,月光在机翼内设置5个油箱,最大载油量达到升,航程可达到km。武器配置上采用20mm斜向机炮4门,每门备弹发,但实际上在应用过程中压满弹的弹鼓容易出现故障,后来只配备80发,另外还可挂载2枚kg的炸弹。在夜间战斗机最重要的机载雷达方面,月光直到后期才配备少数几架,大部分的月光战斗机搜索目标真的是靠月光。
月光夜间战斗机三视图
该机最高速度可在米高度达到了km/h,比零式慢40km/h,爬升到米需要长达9分35秒,在飞机盘旋性能方面更差,考虑到其庞大的机体也无可厚非,只是设计时尽可能考虑空中格斗的机翼设计,无法使其成为高速截击机。
可以说该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火力较猛的斜向机炮,这也成为日本“光”系列夜间战斗机的标志。总体来说月光是一台性能平平的战斗机、除了航程和斜向火炮外,速度、俯冲、爬升、机动都没有过人之处,尤其是在最重要的夜间战斗机必备的机载拦截雷达方面,更是直到年才进行了小规模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英国,可以这么说“月光”夜间战斗机只是在夜间战斗的战斗机而已。
03“月光”夜间战斗机在实战中的表现
月光夜间战斗机大显神威后,日本立马将现有的2式侦察机改装为月光夜间战斗机,后来又委托中岛公司生产该战机,截止到战争结束,累计改造生产了架。
月光夜间战斗机在太平洋战争中主要在拉包尔和本土进行夜间截击美国轰炸机作战,最开始由于美国飞行员缺乏对日本这件新杀器的了解,月光夜战给不少B-17开了膛,据统计从5月21日到6月底这1个半月时间,日本击落了11架B-17轰炸机,堪称猎杀B-17堡垒的暗夜杀手。但此后美国轰炸机警觉意识大幅加强,一察觉有夜间战斗机靠近,就立马加速脱离,而且还针对性在战斗机上安装截击雷达反击月光战斗机,自此月光战斗机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航空队全部装备月光夜战
年2月,美国空袭了装备月光战斗机的航空队所在的特鲁克,9架月光被击毁,这对能够熟练并正确使用月光夜间战斗机的航空队来说是一个灾难性打击。要知道其他航空队根本没有找到月光夜间战斗机的正确使用方式,不是用作侦察机就是用作护航机,在与精锐的美国战斗机交锋中损失殆尽。
年10月以后,美国开始使用B-29轰炸日本本土,剩余的月光夜战与中岛新生产的月光夜战一起承担守卫本土的任务,但是由于B-29轰炸机飞行高度太高速度太快,月光夜战的高空性能有限速度又慢,不仅在拦截行动中很吃力,甚至还多次出现机炮冻结无法发射的尴尬情况。
月光夜间战斗机
直到年4月装载FD-2截击雷达的月光夜战终于首开记录,横须贺航空队的黑鸟四朗少尉利用截击雷达的引导成功逮住了6架B-29,并将其击落,这也是月光夜战的最后战果。此后面对安装截击雷达的P-51D和汹涌而来的特混舰队上的F6F,日本的月光夜战只能沦为他们的猎物。
总体来说月光夜战破解了日本拿美国重型轰炸机毫无办法的尴尬局面,并对飞行堡垒进行了成功的猎杀,但是由于在电子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月光夜战在搜索敌机上的短板太大,加上速度较慢高空性能有限,面对高空高速轰炸机招法不多,面对美国空战能力优异的野马、熊猫更是只能做“粘板上的鱼肉”。
04
月光夜间战斗机与同期美国、英国、德国的改装夜间战斗机相比,不论是在火力、速度、雷达方面差距巨大。即使月光夜战性能平平,但它在斜向机炮上的创造性发明,使得日本终于具备猎杀B-17飞行堡垒的能力,并取得了不少战果。另外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月光夜战性能并不先进,但是与后来发展的夜间战斗机问题缠身相比,却稳定可靠,是日本二战期间进行轰炸机拦截的主力。此外月光夜战开创了日本夜间战斗机“光”系列,对于日本航空发展史有着独特的意义。
参考资料:旧日本陆海*航空枪炮发展史二战日本*用飞机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