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贼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极梦想记百日远航万里往返 [复制链接]

1#
南极罗斯海,是人类航海所能抵达的最南海域。年1月,张昕宇、梁红率领五十多位船员和科学家,登上“北京海洋领导者”号破冰船,从舟山港出发,一路向南驶往南极。从北半球驶过赤道,在南半球历经气旋追击,闯进让人闻风丧胆的“杀人西风带”,驶入罗斯海。浮冰渐多,南极大陆终于近了。浮冰区里,“北京海洋领导者号”乘风破冰,在一望无际的浮冰区里,如蜉蝣般往罗斯海深处前挺进。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圆梦南极。但是在成功抵达梦想之地,张昕宇心里的那块石头却并没有落地。征途有万千期待,终点圆梦时分却依然清醒;归途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平安。“把大伙儿安全地带出来,就得把所有人都平平安安地带回去。”这是张昕宇的准则。因为全球疫情的突然爆发,这趟行程变成了无补给往返,原计划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新西兰要登船的相关人员,和物资、油料补给全部无法实现。无法补给便成了返程最大的考验。清点全船物资和淡水,分批定人定量配给,物资问题解决。但是燃油似乎成了那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张昕宇开始了他的算术题和地理课。预判和规避航行中可能会增加油耗的情况、调配剩余油量、组合测算四台发动机分别组合油耗、精算潮汐和洋流……把自身和自然所有因素利用到极致。在出海的第99天,“北京海洋领导者”号,平安返回天津港。因为防疫要求,这趟航行没有一场在甲板上的散伙饭。全船人分批下船,然后隔离。

无论如何,张昕宇、梁红做到了,所有人都做到了,他们顺利出去,又平安回家。

遗憾和收获布满在这趟航程里的许多个时刻。年轻的船员们,经历了一场他们从未曾有过的特别远行。成长的故事写在了每个人的脸庞上、眼眸里。张昕宇胸怀万丈,渴望回到南极故地重游;但是为了成全大家的南极梦和返回船上的安全保障,他成了那个留在直升机上,唯一一个没有下地踩在南极大陆上的人。当然,他说自己不遗憾。这一趟他有小目标也有大目标。重回南极只是个小愿望,他的大目标实现了。那就是让南极出现更多的新面孔,带更多的年轻人圆梦南极,民间助力科学家极地科考。这个愿望,他达成了。“北京海洋领导者”号破冰船南极行安去安回,这趟行程结束了。但是相信会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航程中的许多点滴,根本不会忘记。在这儿,和大家一起留念几个重要的节点。

贝尔-助力气象站建站

在罗斯海区域,建立无人值守的气象站。登陆南极选址的唯一途径,是张昕宇和梁红驾驶的贝尔-直升飞机。极地飞行困难重重。南极雪原浮雪过厚,直升机不能直接降落。张昕宇只能选择悬停。“悬停一分钟,就像过了一年。”

在这种严苛的飞行环境下,辗转几次起飞降落。张昕宇、梁红带着科学家们,历时两天,建成了罗斯海区域内的第一座无人值守的气象站。

救助艇解决“冰潜危机”

科研工作者申剑和周星蕾,穿戴着厚重的潜水设备,在南极冰海里拍摄浮游生物。冰天雪地的南极,结冰速度超乎想象。他们二人被困在了冰面下。

不远处张昕宇早早下放了救助艇,时刻保障两位潜水员的安全。

危险发生后,张昕宇驾驶救助艇,迅速展开救援,最终协助两位潜水员脱险;所有人安全返回破冰船。

南极行,完成34次探空气球释放

白白胖胖的探空气球,携带着接收器,能升到万米高空。它会收集大气中的湿度、温度、大气压力、风速风向数据,再将数据传回到船上的系统里。

船员们,从第一次尝试同“科学握手”,分组配合探空气球释放工作;到后来能够顺利完成在西风带和南极区域,探空气球放飞任务。

海洋微塑料样本采集

在航行沿途,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表层海水采样工作。

每隔6-7个小时,他们必须来到轰鸣声震耳的船底机舱,进行时长一小时的海水采样工作。

海水采样设备,是张昕宇对破冰船大改造的科研设备之一。他针对采集标准,在船底改造了深入水下三米的管道。海水通过进水口,经过海水过滤器。

多层过滤后,把不同直径和级别的微塑料分离。收集完成后,样本被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和分析。

航行中,“北京海洋领导者”号破冰船,协助科学家们一共完成了次海洋微塑料样本采集。

全航线大气走航观测在破冰船上,有一个醒目的大白箱子;它是重达1.7吨的“大气观测方舱”。别看它一直不动声色地待在甲板上,在这次南极行里它一刻也不曾休息。从北半球到南极,这个“大家伙”一直在实时观测大气数据。为科学家们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详细宝贵的资料。

极地海洋生物拍摄

潜水员申剑和周星蕾,采用黑水摄影技术,在南极海域里拍摄到种类丰富的海洋浮游生物。这次他们还拍摄到,从未有过观测记录的未知物种。

雪样采集、冰芯采集

冰芯,就是钻取自冰川内部的芯。从南极大陆取出的冰芯可以用来测定冰原的年龄。

冰芯中的氢、氧同位素比率是度量气温高低的指标。南极的雪样和冰芯,是科学家研究极地生物和极地历史的重要样本。

南极罗斯海区域,第一座无人值守的气象站

在破冰船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座能够观测风速、风向、气压、温度、湿度和压力数据的气象站,成功地屹立在了罗斯海的雪原上。

从此之后,远在北京,就能收到来自南极的气象数据。

这座无人值守气象站的建成,是此次破冰船南极行大目标的达成,也是中国民间助力极地科的一个成功案例。

海里,99个日夜,张昕宇是这趟梦想之旅的托底人。

历时五年,费尽周折,耗费巨资,从购买到完成改造破冰船。学习驾驶技能和航海知识,到船员着迷和培训,到全程时刻监测和保障……

无数个不熄灯的舰桥夜晚,有张昕宇在夜幕下观测雷达图的背影,也有他穿梭在机舱的身影。

海上新年夜,全员狂欢的时刻,电灯一个瞬间的明灭,张昕宇觉察到了“瘫船”的危险,悄悄离开人群赶赴机舱。

甚至船上51个人的饮食起居、身体状况、心理起伏,在他这儿都是需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