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贼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极又又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ldqu [复制链接]

1#

你有见过这样的南极吗?

白茫茫的冰原上……带了点儿绿~

英国剑桥大学团队本周三在《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南极半岛的“绿雪”逐渐蔓延。这种绿色的雪并非是自然形成的雪,而是由细微雪藻大量繁殖造成的,因为藻类是绿色的,所以远远看去就像是雪也变绿了。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千里迢迢外的南极和北极感触想必更加“刻骨铭心”。那么,“绿雪”是怎么和气候变暖扯上关系的?全球变暖背景下,还出现过哪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听小编慢慢跟你说——

“绿雪”为何而来?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5月21日报道,剑桥大学和英国南极考察处的研究人员绘制了有史以来第一张微型藻类的大比例尺地图,发现南极有多个绿藻繁殖区,总表面积约为1.9平方公里。

它们正在南极洲沿岸的雪地表面迅速繁殖,对该洲生态系统和碳循环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地图为分析南极洲因气候变化影响而迅速变为“绿色”提供了一个基准。

报道称,尽管每一个单细胞微生物都很微小,但是当藻类密集地存在于雪中时,它使雪层变成了鲜绿色,而且规模很大,从太空都能看到。并且藻类已经与微小的真菌孢子和细菌形成了密切联系。主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麦特戴维称,“这是一个真正的植物群,有变成新栖息地和形成新生态系统的趋势。”

研究人员还发现,近三分之二的“绿雪”在某个企鹅聚居地五公里范围内,而其他的“绿雪”在靠近鸟巢和海豹上岸的地方。专家推断,绿色雪生藻类的出现受到了海鸟和哺乳动物排泄物的重大影响,它们充当了天然的肥料,加快了微型藻类的繁殖。

研究表明,这种“绿雪”多出现在海岸线上,由于绿藻适宜生长在较温暖地区,在11月至次年2月的南半球夏季,平均气温刚刚超过零摄氏度。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剑桥大学植物科学家AndrewGray还透露,“随着南极洲变暖,我们预测雪藻的总体质量将增加,因为向高处扩散的雪藻数量将大大超过小岛上小块藻类的损失。”

“绿雪”“血雪”“羽毛云”……

奇特现象暗藏危机

南极的雪不仅有绿色,还有血红色

2月24日,乌克兰国家南极科学中心上传照片:南极Vernadsky研究基地的白色雪地变成了血红色。这是由含有虾青素的极地雪衣藻造成,该藻类会使积雪反射的阳光量减少,进而加快冰雪融化。而在2月初,南极地区气温有记录以来首次突破20℃。

雪衣藻是一种生长在极地雪地中的一种藻类,结冰时处于蛰伏状态,一旦冰雪开始消融,雪衣藻就会随之“绽放”,将雪地染成红色。这种现象据说是亚里斯多德几千年前首次注意到的,由于其微妙的甜味和色泽,通常被称为“西瓜雪”。而且让这些藻类变得血红的物质和西瓜、胡萝卜中含有的物质是一样的。

科学家发现,红色导致较少的阳光从雪中反射出来,使其融化得更快。加速的融化又会导致更多的藻类生长,从而构成了更少冰雪、更多藻类的循环。

大邱生活变样

随着地球最北端的北极海冰接近其年度最大范围,今年3月,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的卫星注意到了靠近格陵兰岛的拉布拉多海,一些奇特的景象正出现在这一地区——大量流动的海冰正在格陵兰岛和巴芬岛的近岸地区,同时羽毛状的条纹形云系正笼罩在海面上。

其实羽毛云并不是一种特别罕见的现象,这是空气流动时所特有的一种景象,当冷空气流过相对暖的海水时,空气变暖吸收了所形成积云的水分,潮湿的空气上升碰到上方温度,最后经过一系列转换成就了这场浩大的羽毛云现象。

虽然说“羽毛云”在冬天的海面上是很常见的,但发生在拉布拉多海就不太正常了——北极海冰通常在3月中或下旬达到其年度最大范围,而在这当中,从12月到次年4月,格陵兰岛附近的拉布拉多海通常应该被冰覆盖,所以此时是不可能会出现羽毛云现象的。科学家分析此次羽毛云可能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格陵兰岛冰雪融化,再加上温暖的海水所特有形成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而言,壮观的北极“羽毛云”很可能是北极危机的征兆之一。

来源: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出品

记者:郭静原

编辑:王荆阳

审核:闫伟奇

主编:王玥

监制:张益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你知道吗?年的时候,南极遗产信托机构宣布,他们在南极阿代尔角(CapeAdare)半岛的一栋小屋中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多年前的水果蛋糕。

年,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船长率领探险队员乘坐“特拉诺瓦”号进行南极探险。该机构表示,这块水果蛋糕是由他们带到南极洲的。

尽管其锡盒包装已经有所破损,但研究人员仍然可以确定其品牌:HuntleyPalmers。南极遗产信托机构表示:“蛋糕本身看起来(几乎)可以食用。”水果蛋糕是该机构在从阿代尔角发现的近件文物之一。

南极遗产信托机构项目经理LizzieMeek表示:“这是南极条件下理想的高能量食物,仍然是现代人前往南极洲旅行时最喜欢带的食物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3#

年11月1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2”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考察任务。

在这次前往南极考察的队伍里

有一名南航人的身影

我校航天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所长、副教授全荣辉

参与了此次南极考察任务

本次将前往南极中山站考察

依托国际子午圈空间科学计划

探索空间物理和空间科学的相关科学问题

今日,他已经搭乘“雪龙2”船出发

向着南极行进

在全荣辉登船启程

海上信号全无,即将“失联”两月之际晓南抢在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全老师

一起来看看他怎么说!

“南极的天然实验室最吸引我。”我校航天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全荣辉通过中国极地中心历时1年的三轮筛选、三轮培训,随队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他在团队中承担空间环境观测。团队将在12月底1月初抵达南极中山站,在南极科考一年,再历时五个月回到南京。对全荣辉来说,这次南极科考虽然是一次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但同时更是科研上的一个难得机会。

空间物理学是全荣辉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一次交流中让他了解到了这一项目,对南极天然实验室极其感兴趣的他果断参与,“南极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大陆,有幸参与南极大陆的观测并获取数据的话,对我们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南极虽然是一个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但环境的恶劣也让大家望而生畏,据全荣辉介绍,科研团队在选拔人员时多次进行体检与心理测试,人员确定后,科研团队进行了数次培训,原定的安全培训在春节后于黑龙江举行,但由于疫情的原因转为线上。

受疫情影响,此次将全程从海路去往南极,路途遥远,在海上的大部分时间将处于断网状态,面对如何度过漫长的海上时间,全荣辉笑称科研团队也考量了多种方式,如科研组做相应报告,举办健身大赛等。

这次科考历时长、路途远,又是疫情期间,困难重重,“我家里人很理解我参与这个项目,但离开的时候还是会有点舍不得。”80后的全荣辉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表示,自己最牵挂的就是家人,到了科考站后就会有网络,将通过手机和家里人分享南极的照片与生活日常,“如果说想念饭菜的话,还是最难忘南航食堂的饭菜。”

全荣辉此次赴南极考察,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全力支持,课程组老师将在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完成全老师所带课程的授课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全荣辉将通过视频连线,定期与学院教师交流科研心得、为学院同学开设学术沙龙等方式分享其在南极科考的情况。

据了解,第37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开展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并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业务化监测任务。同时,还将开展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工作。

此时,全荣辉老师正随考察队

在前往南极的船上

我们也祝全荣辉老师一切顺利!!!

后续,全荣辉老师也会发来

南极考察期间的见闻

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下

跟随着全荣辉老师看一看南极的风景!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素材来源丨*委宣传部、航天学院、人民网

文字整理丨方美华、刘敏、杜选平

图片来源丨全荣辉

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

文字校对丨赵燕喃

为全荣辉老师点个在看(赞)

祝他旅途很顺利、科研有收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