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3日,我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完成第一阶段卸货工作,雪龙号驶离中山站附近海域。在中山站作业期间,第31次南极科考队同第30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队进行了多项科研项目的交接,为中山站带来了新的科考设备和补给物资。下一阶段,雪龙号将前往罗斯海地区进行维多利亚地新站地勘等工作,预计于明年2月返回中山站进行二次卸货作业;而留在中山站的内陆队队员将于下周前往昆仑站进行冰穹A地区的科学考察。
央视随船记者朱赫用图片记录下了科考队抵近南极第一阶段卸货工作的全过程。南极风光、呆萌企鹅,亮点总在最后。
经过30多天的航行,12月1日,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搭乘的雪龙号破冰船目前抵达南极中山站外的陆缘冰地带。
雪龙船于年10月30日从上海出发,计划于年4月10日返回上海港,总航程约3万海里,总时间天。
第31次南极考察执行“一船三站”任务,一船指雪龙船,三站指的是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
雪龙船的南极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雪龙号驶出澳大利亚霍巴特不久,就进入了南纬40°到南纬60°的西风带海域。这个海域常年有6-7个气旋围绕着南极大陆,一个气旋消亡后会生成一到两个新的气旋。在气旋的作用下,西风带的风浪一直都很大,最强涌浪甚至会超过15米,对行船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又被航海者称为魔*西风带。
雪龙号在顺利穿越西风带后没过几天,零星的浮冰和冰山开始出现,随着离南极大陆的距离逐渐缩短,雪龙号驶入南极周围海域的密集浮冰区。
冰区航行虽美,但却常常被层层浮冰和冰山围住,而在大雾弥漫的天气或是夜航期间,船只要小心避让冰川。
如果遇到过于密集的浮冰区或大型冰山,船长常常要搭乘直升机盘旋在附近冰区,对浮冰和冰山进行实时追踪和监测,时刻调整航线。
虽然行船速度慢了下来,但极地动物逐渐多了起来,海鸟企鹅海豹等动物常常出现在船体周围的浮冰上。尤其是企鹅,最常对着雪龙号行注目礼。
雪龙号在行驶至南极大陆周围的陆缘冰地带后,发现今年的冰情尤为严重。原本每天航行海里的雪龙号现在一晚上也就能破冰行驶米。而且越往中山站方向移动冰越厚,等遇到1米多厚的陆缘冰,已经达到雪龙号的破冰极限。
在这么厚的冰面上,人和车都可以畅通无阻,不用担心掉进水里。只不过需要水路航行的雪龙号在多次撞冰后还是无法突破现有位置,只能选择原地等候时机再行破冰。
雪龙号被困冰面无法前行,为了赶上原定的工程进度,科考队决定先卸货,再通过直升机调运一些急用货品到中山站。
在吊装过程中,直升机下降带来的强烈气流会卷起暴风雪,一不小心很容易被吹倒在地,工作人员不得不戴上眼罩面罩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
直升机起吊时的风几乎要把人吹倒在地,迎风而起的雪粒就像子弹一样打在脸上。
由于直升机的运力有限,一天最多只能飞20个来回,若要完成近千吨补给物资和常规仪器的运送,还需要雪地车在海冰上往返,把货物运到中山站。
如果只朝着中山站方向贸然行车,很容易掉进冰里。所以科考队派出了探冰队,沿途测量冰层厚度。在探路过程中,意外遇到一群阿德雷企鹅。
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企鹅用审视的眼光看着自己领地上的不速之客,既好奇也警戒,时不时拍着翅膀给我们打招呼。以前来过南极的老队员介绍说,遇到企鹅最好是趴在雪地上,不要吓到它们,毕竟我们才是这里的过客。
企鹅听到雪龙号的动静,就会跑过来看着这些外来游客。运气好的时候,还会看到海豹。某只胆大的企鹅竟然公然调戏这只小海豹。
在这零下10多度、6-7级风的露天环境下卸货,要从早8点工作到晚6点,吃饭在集装箱,喝水要煮雪,徒手运物资还要小心被直升机的狂风吹倒,在这样艰苦环境下要连续工作10多天。
在雪龙号卸货期间,我们也第一次登上了我国在南极的第二个科考站,中山站。
对于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的我来说,中山站的内外设施都让人眼前一亮。室内的温度适中,完全感觉不到南极的干冷。
参观了一下医务室、会议室和宿舍楼,整洁清新的环境让人感觉很舒服。
如果不是背后的冰山到提醒,也许你会忘了自己在南极。围着站区走一圈,那些被命名为莫愁湖、小西天的地标,感觉亲切。
现在是南极的夏天,我国南极中山站外依旧是冰雪世界,六七级大风常常席卷站区。但是一推开门,就完全感觉不到南极的干冷。
在南极所有垃圾都要分类处理,打包装箱后运回国内,不能在这片净土上留下一丝一毫人类生活的痕迹。
最后,再多发些可爱的企鹅图片吧。
(央视记者朱赫发自南极大陆)
本期监制丨杨继红
主编丨侯振海
编辑丨江永韬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