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贼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阅见世界毕淑敏南极之南 [复制链接]

1#

南极的冰为何有如此妖娆的湛蓝?

尽管我年轻时见过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冰雪,但和南极一比,从量上说,实为小巫。在北温带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以为冰箱里冻着的规整块状物,就是冰了。棒状碗状的冰激凌和冰棍,就是冰了。人造冰场的平滑冰面,就是冰的极致。据此得出经验,白色或半透明,是冰的全部和实质。到了极地,你才豁然醒悟,冰是一种多么伟大而凶猛的存在!它们或是无边海水凝冻而成,或是从南极冰山崩裂而下,身世显赫规模宏大,傲然不可一世。

先来说海冰。酷寒气候中,咸咸的海水也会结冰。海冰比水轻,浮在海面上,如同长大了的孩子,出于海水而凌驾于海水,随着洋流开始漂泊。

冰川冰,则是由陆地积雪不断沉积,在漫长时间和重力压榨下,形成了冰。随着密度加大,冰内绝大多数空气被挤出,质地变得非常坚硬,同冰箱里几小时速冻出来的冰,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挤压得极坚实几乎不含空气的冰,在光照之下,闪现深空一般的蓝色。最甚者,是黝黑色,得一酷名,名为——“黑冰”。

在南极大陆,冰盖、冰山统称为陆地冰。随便掂起一块南极陆地冰,历史都在万年之上。想想有点惊悸,我们除了面对山峦巨石会生出这种近乎恐惧的苍茫感,还曾面对什么物体,目睹如此巨大的时间差?

冰若变成深蓝色,需要年。变成近乎墨色,则至少需要年。至尊宝的那句名言: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似可有个简洁版——这个期限就如黑冰。

关于冰山水下水上的体积比例,众说不一。海明威关于写作的著名冰山原理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则在水面之下。作为写作者,你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那部分就足够了,剩下的就是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那八分之七。

看来大文豪取的是七倍说。我向极地专家请教最终答案。他说,那要看冰的籍贯和历史了。

我乐了,说,冰还有出身论啊?

极地专家说,是。最古老的形成于陆上的冰体,曾被剧烈压缩过,它们中间所含的空气很少,黑冰就属这类。它们一旦落入水中,大部分都会沉没,甚至有百分之九十潜藏水中。那些年轻的海水中冻结的冰,质地比较疏松,所含空气较多,甚至只有二分之一沉在水中。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这个比喻各执一词,从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有的来源。

我说,明白啦!海明威基本上是取折中之法。

专家继续道,冰是个大家族。从名词上讲,有“浮冰”“冰山”“冰架”“冰盾”“冰盖”之分。冰对南极极为重要,如果没有浮冰,南极就不会有冰藻、浮游生物。磷虾将无从觅食进而灭绝,企鹅也因没了口粮,陷入灭顶之灾。南极的整个生物链,会随之崩解。

他有些忧郁地补充道,现在,世界上很多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已经琢磨如何把南极冰山拖回自家慢慢享用了。在可以想见的不远的未来,人们瓜分南极冰山的企图可能会变为现实。

骇然!南极冰啊,你莫非终有一天,会背井离乡、被人拐走?

——摘自毕淑敏《南极之南》

书名:《南极之南》

著者:毕淑敏

出版者: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7月

索书号:I.4/

借阅地点:沧州图书馆中文文献借阅区(二楼南区)

图书简介:毕淑敏以细腻、温柔而不失力度的笔触,带你接触人生的孤独与困惑、迷惘与思考、痛楚与撕裂、沉沦与挣扎、阴郁与光明……《南极之南》以旅行为线索,写的却是不一样的人生和思考,它有着温暖而坚定的内核,展示的是对生命的善意与真诚,如润洞暖流穿透人心,让我们的内心柔软、安宁,最终更加强大。

整理:刘尚蓉

编辑:许泽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