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贼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硬核祖国从南极接她回家 [复制链接]

1#

最近有不少网友晒出

因疫情滞留的意外收获

但是

看完武汉大学女教师赵羲的

“滞留经历”

你才会发现什么叫厉害

她滞留的地点是南极

赵羲,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原计划年2月10日乘飞机飞澳大利亚凯西站,再转机回国,但考虑到经停他国的风险,她的行程推迟。刚刚回到武汉的她介绍,因为推迟两个多月返程,她的南极之行更为精彩。

坐着飞机观测南极

赵羲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冰雪环境遥感、极地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

这次科考中,赵羲参加的是固定翼飞机队的航空调查任务。固定翼飞机本次考察期间共执行15架次的科研飞行观测,包括:中山站地区科考观测10架次,国际合作科研观测3架次和转场飞行科研观测2架次,总飞行约小时,近两万海里。

在雪鹰前留影

1月3日,赵羲乘坐北极卡车从中山站来到几公里外的冰盖基地,登上了固定翼飞机“雪鹰”。

坐上飞机“游”南极,却不像一般人想得那么浪漫。

由于雪鹰是科研飞行平台,机舱主要搭载不同类型的航空观测设备,舱内没有加压装置,舱内和舱外的温度、气压几乎相同,舱内噪音也非常大,和乘坐民航客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赵羲穿上了最厚的“企鹅服”御寒,还准备好了随时吸氧,因为不能上厕所,飞行7个小时期间都没有进食。喜欢拍照的她也有点失望,“只有在海陆交界的地方才有风景可看,进入冰盖之后就没有什么风景了,离冰面米高,下面冰雪都是白茫茫一片,天也是白的,根本分不清天与地。”

中山站附近的海域与冰山

除了两名机组人员,赵羲和另外两名科研人员要负责机上航空观测设备的开启、调试、状态检查和数据下载,飞行期间每半小时就要检查一遍所有设备的运转情况,也顾不上看窗外的景色。

这次飞行还遇到了一些波折——因为云层太厚,有气流,而且飞机外面的天线出现结冰现象,需要爬升。飞机迅速从海拔米提升到多米。

在科研飞行时吸氧

赵羲开始出现头晕恶心的高反现象,只能马上吸氧。“说实话,有那么一点害怕。科研飞行的主控李航博士,是武大校友,他在报话机里笑着说,‘从来没觉得氧气这么甜’,让气氛缓和了不少。”赵羲回忆。

对孩子的思念放飞万米高空

从年我国首次开始南极科考开始,36次南极科考,武汉大学师生从未缺席,每次都派人参加。

这一次,全球疫情也给遥远的科考队带来影响,让赵羲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在中山站工作

“在中山站是有网络的,所以我知道国内的情况,特别担心家人和师生。”赵羲说,她有一个8岁的儿子和一个4岁的女儿,父母公婆一大家人都住在一起。

武汉“封城”的日子里,她不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