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贼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由谈张海鸥初学写诗宜先五律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张海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诗教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诗词学,写作各体诗歌。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北宋诗学》《水云轩诗词》等著作二十余种。获评“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

初学写格律诗,先写哪一体更好呢?其实并无一定之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兴趣而异,先练哪一体都行,关键是体会入门的规矩,练习写诗的思维方式。

我教学生写诗,通常先让学生作五律和七律。因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专业基础和悟性比较好,就不必先对联,再律诗,再绝句,慢慢地循序渐进了。我比较性急,让学生直接进入完整的律诗写作,再慢慢体会细节,类似先囫囵吞枣,再慢慢咀嚼消化。

先写律诗的好处是完整体会各种格律元素如何融汇成章。平仄之论与不论,粘对的次第和规律,对仗的工与宽,章法结构之起承转合,以及各种主要的犯规:如失粘、失对、犯孤平、三平尾等等。

第一次上课就先讲格律诗诸要素,重点是平仄格式和粘对规律,要求学生能在一节课上学会写出四种基本的平仄谱式。

第一课布置作业通常是作五律一首。比如有一次在广州大学城开课,自驾车时看到满目绿色成荫,想到大学城动议与建设的过程,不禁心有所感。想到学生们熟悉这里的环境,便布置作业写五律《绿岛怀古》,是否精彩先不论,首要的是体会作诗的套路。

我示范作诗,先序其背景和事由:

晚课命学生以此题作五律,首以“绿岛夜朦胧”起韵。小谷围岛乃五代南汉王署,今有南汉王墓,并南亭北亭等遗迹。岛民向以农、果、蔬、渔为业。近岁一纸*令,全岛建为大学城矣。

这是诗意缘起。写作步骤如下:

一、从眼前起意。先看看眼前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题目既然是“绿岛”的傍晚,起句就“绿岛夜朦胧”吧。

二、判断开头句的平仄谱式:仄仄仄平平。按粘对规律导出全诗平仄谱。

三、首句是个开放性的开头,之后各种可能都有,比如爱情、兴亡、离别等等。题目既然指定了“怀古”,那么第二句就须引入这个方向:“寒鸦绕碧丛。”“寒鸦”是引起下文的关键意象。在古诗词中,“寒鸦”往往与兴亡、沧桑之类意思相关。此时天上有没有寒鸦呢?不重要。可能就成立。用“寒鸦”引出怀古话题,这就叫扣题。

律诗四联基本是起承转合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颔联须对仗,是形式规则。承就是内容继续展开。既可以写作者眼中所见,也可以写心中所想,但必须是承上而来。作者可以旁观叙事,也可以直接登场叙说。我选择让作者出场:“徘徊思汉土,惆怅觅蓑翁。”这是阐释怀古的内容:一是对王朝兴与亡的思考,二是对富贵与贫贱、约束与自由的思考。所以用了两组有对比意味的意象:“惆怅”对“徘徊”,虽然都是动词,却有内在心情对外在动作之别,可算工对。“汉土”特指王朝*权,“蓑翁”特指江湖自由(顺便用了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典故),对仗成立。我最初用“汉土”对“王宫”,严重合掌了。改成“蓑翁”,意蕴大增,对仗就成立了。

颈联须转,或转深,或转折。“兴废千秋事,沧桑一令中”。这是转深,不是转折。顺着颔联说下来,依然是人事多变的话头。“千秋事”对“一令中”稍有不工,勉强成立。

尾联必须收束了,形式不必对仗。怎样关合前三联层层叙说的沧桑变化之意呢?应该有很多种结尾方式,天才诗人可能写出精彩的结尾。我才华有限,只是写了“当时池畔月,仍照旧亭东”。不过是说自然有常、人事多变而已。

从理论上说,诗的结尾越含蓄,引发人思考的可能性就越多。唐诗结尾多有这样的特性。具备尽可能丰富的可解释性,这是诗词表达区别于其他表达的突出特质。

当然还有选韵的问题。此诗为何选择“一东”韵呢?可能与“沧桑一令中”这个句子最先在思绪中出现有关。

但即便如此,还有首句入不入韵的问题。从初学者判断平仄的难易程度来说,首句不起韵稍微容易些,那就可用“绿岛朦胧夜”领起,第二句起韵,平仄谱最容易写出。接下来当然必须说明第二句为何用“丛”领韵,那就是因为“沧桑一令中”的先到。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首示范之作很平庸,无精彩之处,符合规矩而已。但初学写诗,需要如此体会过程和细节。

这样一次实际操作性的全过程,将写一首诗的必须和可能都历练一遍,理论寓于实践中。

掌握了律诗的常识,再去理解绝句是如何“截取”首尾两联的,绝句如何将起承转合的思维精炼浓缩,绝句如何在三四句转折升华。

其实先写绝句并不容易,或者说那是比较高难度的。即便是修养深厚的熟手,能随时写出一首中规中矩的律诗,却未必能写出一首精美的绝句。这当然是就艺术角度而言。绝句篇幅太短了,必须炼出一个精妙的意思,前两句有好的铺垫,后两句转出一个提升境界的句子,才能成就一首好诗。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如果只是凑成一首诗,绝句当然比律诗少了一半篇幅。这对那些像挤牙膏一样凑诗的作者而言,少了一半辛苦艰难;而对那些喜欢即兴口占、顺口溜来得快的人而言,四句确实比较便捷。

但凑够字句和写出好诗毕竟是两码事,二者距离太大。大多即席即兴的顺口溜,其实只是凑热闹的笑料,一点艺术价值都没有。不幸的是,这却是诗坛热闹的常态。但这并不能证明初学写诗者应该先从绝句开始。如果只图拼凑容易,一开始就学习拼凑平仄字句的功夫,那就叫入门不正,一开始就入了顺滑之途。

总之,我主张先学写律诗,全面体会格律的各种要素如何融汇成章。

内容转载自《诗词中国第十一期》

《诗词中国第十一期》现已出版

滑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