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贼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七十年代,一架海鸥牌照相机160元,相 [复制链接]

1#

咱们很多人的老相册里,最常见的是胶卷拍的照片,那些照片都是方方正正的6X6尺寸,不用放大,一次能拍12张,既实用又省钱。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用相机拍照是挺好的选择。

在部队的时候,我们特别青睐这种相机,几个战友凑钱买个胶卷,就能拍个痛快。我记得,一个公元牌子的胶卷要1块8,冲洗费是3毛,一卷能出12张,每张印出来是6分钱,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张照片的成本就是两毛多一点。如果是集体照,加印一张还要再花6分。

那时候,我们常会一起去公园,大家一块儿拍照留念。不过,有个关键的成本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相机。如果把相机的成本算进去,每张照片的成本可就不止两毛或六分了。

要知道,一台国产的上海海鸥相机,当时至少得块钱!这可是一大笔钱,相当于一个正师职13级干部一个月的薪水,所以,那个年代,能买得起相机的家庭算是阔绰的,一般家庭连想都不敢想买相机的事。

有人好奇地问,新兵每个月的津贴那么少,怎么还能买得起相机呢?让我来解释一下,那时候我们用的相机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连队里头有些干部自己掏腰包或者从家里带过来的,另一部分是通过内部渠道,从部队的文化部门借来的。

相机大部分是借用的,不用考虑成本,真正需要花钱的就是胶卷和冲洗费用。对咱们这些当兵的人来说,这点小钱根本不构成负担。

#中国人为何如此疲惫#因此,那时候的女兵们都特别爱拍照,乐此不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