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和水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暂,三月的浑河便是如此。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初融的河面上时,市民白秉海已经带着专业的摄影器材来到了岸边,他要与来自远方的朋友来一场“鸥”遇。“水暖春归,鸟先知。咱大沈阳又‘来且’了,这群小精灵年年来,今年来的格外多!”白秉海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笑称,咱大沈阳的文旅真火了!在他的镜头中,数百只鸥鸟在浑河上空翱翔飞舞,与阳光、河水相映成趣,也为冬春交替中的浑河美景增添了灵动与生机。候鸟报春归。这些鸥鸟在长途迁徙中“经停”沈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正在变成可感可知的现实。
长相酷似海鸥身居闹市也逍遥
“看,鸥来了,快拍照。”“快看,那只大鸥一个猛子扎进河里,扑食的动作好比一场水上芭蕾。”近日,在沈阳浑河桥附近的河面上,聚集了数百只鸥鸟,它们有的在空中飞舞盘旋,有的钻入水中觅食,有的在水面自在休息,这样难得的场面也吸引许多市民观赏拍照,摄影爱好者更是“长枪短炮”拍不停。
“这不是大连,不是青岛,内陆城市大沈阳咋有这么多海鸥?”“很多候鸟在迁徙途中都选择在沈阳‘加油补给’,听说浑河刚一开化就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今天我特意过来看看,也算是双向奔赴。”“看来咱沈阳旅游真火了,连海鸥都来打卡了!虽然身居闹市,人流车流众多,但它们依然逍遥自在……”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很多市民在河边驻足欣赏,一睹鸥鸟芳容。
春回北国,自南方迁徙归来,来沈阳“站站”,到浑河“看看”。只见“白色精灵”们紧贴河面追逐嬉戏,不停将嘴探入水下觅食,时而一飞冲天尽情翱翔,好不快活自在。拍鸟行家苗旭迅速按下快门,捕捉下鸥鸟翩跹的身姿。他告诉记者,浑河桥附近的鸥鸟已经到沈阳有十几天了,他们主要集中在K11附近的浑河水域和丁香湖,长相酷似海鸥,但从外形看应该是不同品种,据说来自西伯利亚,长途迁徙在沈阳“站站”补充体力后就会继续北飞了。
鸥鸟像“游客”迁徙途中在沈“经停”
浑河之上,群鸥翔集,甚是壮观。这群被市民统称为“海鸥”的欧鸟确属于鸥科动物,但鸥鸟家族很大,也有不同分支。沈阳理工大学退休教师周海翔表示,这批来沈“游客”中,有西伯利亚银鸥,还有灰背鸥、红嘴鸥等不同的品种,它们自中国南方飞往蒙古、西伯利亚,甚至是北极等繁殖地,在沈阳浑河补充食物后,会继续前行。周海翔表示,鸥科鸟类并不都是海鸥,也不全都在海上生活,它们多栖息于各类湿地环境,包括滨海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等。
周海翔说:“严格意义上来说,有些鸥鸟比较叛逆,和‘海’没啥关系,在西伯利亚的时候,它们家就住在淡水区,所以它们出现在浑河不会‘水土不服’。这些候鸟,为了应对漫长的迁徙路途,需要在‘回家’的路上大量进食来补充体能。所以,每年在长途迁徙途中‘经停’沈阳,它们更像是来沈‘旅游’的‘游客’,每年浑河刚一开化就到。因为这个时候水上有些昆虫刚开始羽化,还飞不起来,便于鸥鸟在水面上捡拾幼虫。等到河面彻底化开后它们就会继续北飞了。所以,每年三月都是浑河赏鸥的最佳时机。”
不远千里如期奔赴“鸥”遇城市浪漫
三月,残冬的景色逐渐褪去,南风不仅送来了春的气息,也让我们迎来了候鸟的回归。数量众多的鸟类不远千里,如期奔赴,不仅打造了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和多处赏鸟打卡地,更激发了诸多摄影、爱鸟人士艺术创作的灵感。
“沈阳的卧龙湖和獾子洞也迎来今年首批迁徙候鸟,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大批候鸟纷至沓来,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让沈阳成为它们迁徙的重要能量补充地。”周海翔表示,沈阳这座城市与候鸟可以说是“双向奔赴”,因为一些鸟是吃植物的,但当我们春天农田耕种时,鸟儿们就已经飞走,对生产生活不构成威胁。”
鸟类是城市人最容易见到的野生动物之一,它们嬉戏、打闹、鸣叫,妙趣横生。哪里环境好,鸟儿最知道,一个地方鸟儿种类越多,说明自然环境越好。近几年沈阳重视环境保护、湿地修复等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人类的文明,不仅存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还有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和遵守。“鸥”遇城市的浪漫便是对生态文明最好的礼赞。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吕佳
主任摄影记者常晟罡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