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瞧不起乡村生活的慧媛,高考结束后就离家打工,在首尔一家便利店做着单调乏味的工作。乡下的妈妈却过着另外一种生活。热爱自然,安静恬淡,依着四季时节创造着属于她的料理,她把这里当作母女二人的根。妈妈本想把慧媛也种在这里,因为她相信,当慧媛疲惫的时候,土地、风和阳光能给予她力量,不过慧媛对此并不理解。终于,厌倦了首尔的慧媛回到了乡下,却发现妈妈又像从前那样不告而别,于是在好友载夏、恩淑的陪伴下,慧媛开始了自己的乡村生活。整整一年时间,她学会了和自然亲近,也慢慢明白了“等待”才是人生的必修课,她等来了种子发芽,等来了树木开花,等来了食物自然焕发出的美味,也等来了妈妈的信(居然是土豆面包的做法,妈妈真是性情中人……)。“料理是能照到你内心的镜子,要专注,要耐心。”,从前妈妈对她说过的那些话,意味也变的清晰起来。慧媛一边回忆着和母亲的点点滴滴,一边通过做菜来找回生活的感觉,于是米酒、面片汤、鲜花意面、卷心菜鸡蛋三明治、槐花茼蒿天妇罗、焦糖布丁、糖水栗子纷纷亮相,一场依托食物的和解就这么隔空展开了。食物,有时候我觉得是一种隐喻。在李安的《饮食男女》里,因为生活孤单加上和女儿之间的情感隔阂,大厨朗雄味觉退化,直到遇见张艾嘉,以及得到女儿最终的理解,他才重新恢复味觉。这个设计特别巧妙,味觉退化背后的逻辑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无望”,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物和爱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一个不能吃不能爱的人,其实非常痛苦。同样的设置在《金玉满堂》(国语叫《满汉全席》)中也有体现。电影中有关食物的描写,很多时候承载了人物的生活状态,在《双食记》里,食物成为两个女人报复吴镇宇的毒药;《喜欢你》中,女巫汤意面是金城武和周冬雨彼此结缘的见证人;到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冬菇和炒蛋又变成鲍起静母子平淡生活的抚慰;而《汉尼拔》里精致的人肉料理,正是心理医生米克尔森精神病态的写照;《盲探》刘德华嘴里永不缺席的各种吃食,又是他获得破案灵感的神秘武器。还有《食神》里鸡姐莫文蔚的爱心叉烧饭,《海鸥食堂》里小林聪美的饭团,《南极料理人》里让科考队长念念不忘的拉面,都是用食物代替叙事,它们是电影的隐藏属性、美学符号和电影文眼,重要程度与《盗梦空间》里的那只陀螺不分伯仲。我爱看美食电影,更爱看电影中人物吃东西的状态,一般能把吃饭表现好的,人物都立得住。在这里得插几句题外话,《引爆者》和《暴裂无声》都是关于中国当下阶层矛盾的电影,别的不评论,仅从吃来看,段奕宏这个角色就比姜武可信。底层矿工吃砂锅的那种狼吞虎咽,一口没吃完下一筷子又跟上的状态,反映的是他的不安全感,以及骨子里潜藏的狠劲儿,这种基因在极端情况下会被激发,所以结尾的那场“断手戏”才会有说服力;反观姜武,吃羊肉的时候太斯文了,应该再“粗鲁”一点,就像拿烟缸砸马仔那样,不然观众在看他干脏事儿的时候会产生割裂感。回想一下《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渡部,尽管总说自己是上海人,但每晚必定要吃自己做的日料,这个饮食习惯的细节,其实反映出他骨子里的日本血脉从来没有改变,所以后面才能为了日本侵略计划杀掉杜月笙一家;还有《有话好好说》里的姜文,在餐馆吃猪蹄直接拿菜刀剁,于是我们才会相信他敢去剁刘德龙的手。电影里的“吃”,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用一个细节给《小森林》结个尾吧:高考完的慧媛回到乡下发现妈妈不在,姑妈问她吃饭了吗,她心情低落的说不饿;从首尔第二次回来后,慧媛却总是感到肚子饿,吃饭也变得津津有味。对比一下发现,人物心境的变化就藏在对“吃”态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