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后德国海*可谓惨淡经营,不仅被迫向同盟国交出所有现代化巡洋舰,而且只能保留一支建于年之前的小型编队。当然这些所谓的“*舰”老旧不堪,基本只能回炉炼铁或用作训练船。依据《凡尔赛条约》,德国仅可维持一支小型轻巡洋舰中队编制,但战舰排水量不能超过六千吨。首舰即年服役的“埃姆登”号,但在她之后的三艘K级战舰,“柯尼斯堡”号、“科隆”号和“卡尔斯鲁厄”号在至30年加入德意志海*;接着“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在30年代初服役。最后一艘巡洋舰可比前辈火力猛多了,其上搭载有三个15厘米口径(德*火炮惯用厘米制)的三联炮塔。
年在波罗的海的莱比锡后来扩充帝国海*的计划着眼于发展强大的轻巡洋舰。但“希佩尔”级战舰很快就重新设计成重型巡洋舰,装备八门8英寸舰炮。“希佩尔”级第一批重巡洋舰“希佩尔上将”和“布吕歇尔”号于年开工,并于两年后完工。此时另有三艘更重型的巡洋舰正在建造中,但最终仅有“欧根王子”(此处与现行译文不同,特此说明下,在德语中可能Fürst才与亲王意相近,而Prinz指王室或诸侯家族(多为选帝侯)除首领之外的男性成员)号这一艘下水服役。其实从外观来看,这些重巡洋舰更像缩小的“俾斯麦”级战舰。
希佩尔上将“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在年末被鱼雷击伤,而在年四月的挪威之役中帝国海*可谓损失惨重:“柯尼斯堡”、“卡尔斯鲁厄”和“布吕歇尔”号都被击沉,搞得德国巡洋舰队直接损失了大半战力。自此之后,余下的轻巡洋舰就被迫从前线撤了下来。而“欧根王子”号重巡洋舰随同“俾斯麦”号在年五月出任务,一起参与了丹麦海峡之战。同时“希佩尔上将”号以挪威为基地频频攻击北极圈内的盟*商船队。但除了“纽伦堡”和“欧根王子”号之外,其余的巡洋舰在二战中要么被击沉,要么战后迅速被凿沉。到年,仅剩的轻巡洋舰也上交给了苏联,而“欧根王子”号则被当成了原子弹实验的小白鼠。
柯尼斯堡
年服役的“柯尼斯堡”号是德国第一艘“现代化”轻型巡洋舰。装备有15厘米舰炮和8.8厘米防空炮。二战中她先在北海扫雷,然后参与入侵挪威。年四月10日她在卑尔根港被舰载“贼鸥”俯冲轰炸机击沉。这些战机来自于奥克尼的科克沃。
欧根王子
作为“希佩尔”级第三艘服役的巡洋舰,“欧根王子”号因参与莱茵行动而知名。在此行动中“俾斯麦”号突围进入大西洋,而她也在毁灭“胡德”号时出了一把子力气。她与战列舰分开后就前往布雷斯特,然后与“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号组队经历“海峡突进”之战(英吉利海峡)后进入基尔。
此舰长约米,宽约22米,吃水约8米,排水量近两万吨。最大航速32节,航程海里。除八门20.3厘米主炮外,还配有六座双联10.5厘米舰炮,六座3.7厘米炮和8门2厘米炮。此外四个三联毫米鱼雷管也是一大杀器。舰员编制为50名*官和名海员。
—————这里是正文分割线————
更多精彩图文,尽在#武备图说钩沉#,古今中外武备荟萃,子话题#战舰钩沉#*迷们可不好错过啰!
无奈见识所限,文中谬误在所难免,若慧眼察之,还请不吝朱笔,指摘文后,不胜感激之至。但若出言不逊,定当好好回敬,勿谓言之不预。
而文中译名则多查证于原文,可能与国内现行译名可能多有不协。笔者所取原则为达意、近音、国语化,为免误解,特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