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17 18:07:00
英国皇家空*在一战中率先开创了俯冲轰炸战术,不过因为当时英*装备的战斗机结构过于脆弱,在俯冲时无法承受巨大冲击力,该战术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三十年代,随着战斗机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俯冲战术引起了各国*方的普遍重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俯冲式轰炸机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相比于同时期的水平轰炸机,这种战机在执行攻击任务时的投弹命中率较高,整体效率也高出不少。在二战发展的初期,日本法西斯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俯冲式轰炸机并广泛用于实战当中,“珍珠港事件”就是其实力的最好证明。然而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和外部巨大压力的影响,日本的战斗机研发技术陷入了长期的停滞阶段,其在俯冲式轰炸机方面的优势也逐渐被美国人缩小并反超,为了应对太平洋战场中越来越迫切的反舰作战需求,日*开始了一种新型俯冲轰炸机的研发,这一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著名的D4Y“彗星”轰炸机。作为第一种采用内置炸弹舱设置的日*舰载机,“彗星”的速度相比此前的“九七式”、“九九”式要更快,再加上较为优秀的载重能力与续航能力,该型轰炸机在刚诞生的那段时间内效果明显,也因此成为了整个二战期间俯冲轰炸机中的经典机型。一、He-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年,日*为了加强备战效率和强度宣布退出《伦敦海*条约》,不过国内的*事专家在对日本当时的舰艇设计水平和工业基础进行评估之后认为想要通过舰艇质量在与其他国家的对抗中取得优势简直是天方夜谭,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反舰攻击机开发领域取得先机,而俯冲轰炸机无疑是在反舰方面作用最明显的一种飞机。在日本海*部的设想中,新型的俯冲轰炸机必须拥有较强主动性和创造先手进攻机会的能力、比同时期其他战机更远的航程以及可以和战斗机比拟的高速,这些对于当时的日本航天工业来说不可能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局开始将目光投至海外——年秋天,日*成功引入两架来自德国的He-俯冲轰炸机,然而本该起到“技术扶贫”作用的德国飞机却在随后的测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是该型飞机在设计上还存在很多无法突破的障碍,德国技术人员也没办法搞定。虽然计划初步受挫,但日本的技术人员并没有放弃对He-先进技术的学习借鉴,年,日本海*航空技术厂的山名正夫中校接到海*部的通知开始正式研发一种新型俯冲轰炸机,并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性能要求。设计团队对He-的一些主要缺陷(机翼过大、空重过高等)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了一款真正符合海*要求的战机并于年11月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架试验机,这架飞机在测试中拿出了km/h的极限速度和超过km的续航力,得到了海*高层的肯定。对战机需求十分迫切的日本海*在所有测试完成之前就火急火燎地和航空技术厂签订了订购40架新型俯冲轰炸机的合约。不过在稍后阶段的飞行测试中该款战机还是出现了一些令海*十分揪心的故障——年8月,在日本海*已经使用三架原型机执行了半年左右侦察任务之后,新型战机项目的五号原型机在一次俯冲时出现了机翼强度不足导致的解体事故,这让*方感到一阵后怕,勒令厂方将首批原型机全部改为侦察机。在此事件之后设计人员对战机的机翼进行了大幅度强化,正式版本的新型轰炸机终于在年夏天投入了量产并被命名为“彗星”,从这天起直到年8月15日正式宣布退役,这种轰炸机累计生产量达到架。二、“彗星”战机的设计特点在G4M“一式”陆上攻击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日本海*对全电动结构战机的追求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操作系统方面。然而*方想要达到的目标对于当时日本国内的工业水平来说很难做到,配套设施也较为欠缺——比如电驱系统的马达需要高度发达的工业力量,其配线则需要高水平的工艺与组装品质。尽管设计人员最终通过各种手段使得该型战机的起落架收放、炸弹舱开闭等方面能够实现电力驱动,但是在随后的维护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彗星”战机在实战中的较大损失:该型飞机上的电驱系统要求维护人员具备较强的电学相关知识,这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很难做到。维修人员的不当操作导致“彗星”故障频发,而随着战局的白热化很多刚有点经验的技工又被抽调去了其他岗位,这让“彗星”的维护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为其在空战中的表现埋下了隐患。“彗星”轰炸机在设计上最为亮眼的部分应该是其机翼,被限制在11米的机翼可以很好地承担俯冲控制任务,不过这也导致这种飞机在起飞时需要比其他同种轰炸机更长的跑道,与此同时,“彗星”战机还十分依赖可以提供升力辅助的副翼。该战机的主翼设计很好地平衡了以往的俯冲轰炸机设计中最容易陷入的矛盾情况,即高速可以提高生存能力,但大阻力可以提高任务的完成率,很多设计师都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取舍。山名正夫和他的团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巧妙地将主翼的设计工作分为两部分,内侧导入类似于“野马”战机的横切面降低俯冲时的阻力,而外侧则保持传统的机翼设计;除此之外他们还为“彗星”安装了能够在飞机俯冲时由电力系统控制自动张开进行减速的佛拉式襟翼。这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机翼设计为“彗星”带来了十分强势的俯冲性能。为了满足日本海*十分频繁的远程反舰作战计划,设计人员在“彗星”上采用了整体式燃料箱,也就是将飞机的翅膀结构进行密封并作为一个燃料箱使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该型轰炸机的航程,但这种设计带来的弱点也十分明显,无法折叠的机翼、未针对整体式燃料箱增设足够强度的防弹设施等缺陷使得“彗星”在随后的实战中弱势尽显;而且为了不再像之前几种舰载机一样被外挂的武器影响飞行表现,“彗星”俯冲轰炸机还第一次采用了内置炸弹舱设计,飞行速度更快。三、武器配置及实战作为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前日*武器库里最先进的一款飞机,“彗星”的武器配置包括位于机头的两挺7.7mm口径机枪、位于机尾的一挺7.7mm机枪和kg航空炸弹。这种机枪也就是日本海*将德国维克斯机枪国产化后的“九七式”机枪,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研发的多种战机上被广泛使用,这种机枪的枪口初速为m/s,射速最高可达每分钟发,自首次装备以来因为其较大的载弹量和缓慢的弹道下坠速度受到很多经验丰富飞行员的青睐,根据前线飞行员的反馈,在配合螺旋桨同步阻断器的情况下7.7mm机枪在实战中的射速约为—发/分,效率很高。在机载炸弹方面,kg的航弹在后期似乎有些不够用,*方本来计划为“彗星”专门研发一种kg的航弹,但是因为战争后期的巨大压力未能成行。“彗星”俯冲轰炸机第一次执行攻击任务是在年的所罗门海战之中,并无建树。在随后的菲律宾海战和莱特湾海战中,“彗星”战机成功击沉了美*的“普林斯顿号”轻型航空母舰,不过因为二战中后期日本海*的制空权几乎已经丧失殆尽,俯冲式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所受到的威胁大大增加了,这导致该型战机的损失十分惨重。年之后,为了与美国的B-29轰炸机相抗衡,海*航空技术厂的技术人员对大约架“彗星”战机进行了包括将7.7mm机枪更换为“九九式”机炮在内的多项改良,并使其获得了夜间作战功能,在年4月中旬开始的为期82天的冲绳岛战役中,这些改装后的“彗星”俯冲轰炸机对驻扎在海岛上的美*进行了多次偷袭,一度让美*焦头烂额。客观来讲,“彗星”俯冲轰炸机是日本海*在二战中为数不多的几款集高速度、大航程为一身的战斗机,其俯冲性能即使是纵观整个二战史也是数一数二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像日*的很多款战机一样(比如零式),设计人员为了满足*方的严苛要求用尽一切办法追求高性能而忽略了本国的国情,薄弱的工业基础导致战机硬伤较多,较差的维护能力也远不能满足其维护需求。单从设计角度来说,“彗星”甚至有了后世轰炸机的影子,但这种高性能并没有建立在牢固的下层基础之上,直接导致了“彗星”在实战中较为拙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