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11 19:36:00
2月4日,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来临之际,一场以“修复湿地,刻不容缓”为主题的世界湿地日主题活动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办,广州市湿地保护宣传月正式启动。广州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的过渡地带,“山海交接,三江汇流”,蜿蜒密布的河涌水网和咸淡水交汇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其中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且具有多重生态功能的红树林,因其极高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成为湿地修复的重中之重。目前,广州红树林面积约公顷,主要分布于南沙区和番禺区。年以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先后在南沙湿地、虎门大桥北侧(广州段)、海鸥岛东侧海岸等地,新营造红树林1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面积53公顷。广州海岸区域咸淡水交接的河口生态系统,造就了其独特的红树林湿地,系统性的修复营造不仅能为广州打造富有特色的海岸带景观,更有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稳定生态系统,带来可持续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超大城市红树林湿地“抢救”计划作为海岸带“天然卫士”、鸟类与底栖生物栖息地的红树林,美丽又脆弱。特殊的地理位置,让红树林承受着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压力,潮汐让它们极度开放,能有效减弱台风和风暴潮的影响,却也因此极易受伤。上世纪以来,由于近海养殖开发以及海岸带经济活动的增加,围海造田加剧,全球许多地区的红树林正在消失。据了解,全球红树林以每年1%的速率毁损凋零,“抢救”红树林迫在眉睫。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的《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年)》就明确提出,到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红树林规模增加、质量提升。根据国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广东省营造和修复红树林的面积为全国最大,公顷的修复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则进一步要求,广州市在年完成营造修复红树林公顷的目标。守护脆弱的红树林不易,在超大规模城市营造修复红树林更是一项巨大挑战。广州属于河口生态系统,其红树林生长于咸淡水交接之处,植物种类的耐盐度和分布形态都有差异,以碎片式分布为主,再加上广州经济较为发达,人类活动密度高、范围大,客观上缺乏进行大规模大面积营造的条件,修复计划要更为科学而精细。正因为如此,这一场红树林湿地“变形计”并没有疾风骤雨式地全面铺开,而是以南沙湿地、虎门大桥北侧(广州段)、番禺海鸥岛东侧海岸三个园区为典型样本,精雕细琢式地完成滨海生态修复项目,包括创新采用不易遮挡海岸线景观、不影响附近其他物种生长的本地真红树树种,替代以往种植生长速度快但容易影响原有生态系统的引进种(无瓣海桑)等。残破海滩变身“黄金海岸带”走进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左手边玉屑银末般的海滩,右手边望去便是占地0.49公顷的新种红树林。一公里长的修复岸线边上,红树林间树影婆娑,虾蟹觅食,群鸟翔集。看到此番场景,谁都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堆满各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残破景象,而今已成为风光旖旎、可供市民休闲娱乐、鱼鸟觅食的“黄金海岸带”。位于番禺的海鸥岛也实现了完美“变身”。由于河口上游生活生产活动频繁,这片海岸带的生态功能受到较大影响。项目竣工后,修复的海岸线总长近4公里,不仅修复现有红树林面积6.78公顷,还同时新种红树林面积6.41公顷,有效恢复红树林物种多样性,强化海鸥岛东部岸线生态安全、提升岸线防灾减灾能力,成为广州市单项目修复面积最大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海鸥岛新建的4条红树林管养通道以及红树林生态功能介绍科普展示广场,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新种植的红树林。项目修复重新开放后,海鸥岛东侧岸线游客明显增多。除了休闲观光等社会效益之外,红树林修复营造的生态价值也受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