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查凤春参加公考分配到丘北县新店乡教书育人,她对基层教育事业乐此不疲,以“精准扶贫,教育先行”为导向,以“教好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个家庭”为根本的执教精神,受到全校师生们的夸赞。
在执教工作中,她了解到家住新店乡的杨小鸥(化名),因生病导致语言、智力障碍,属于一级残疾,年仅10岁的杨小鸥只会讲“爸爸妈妈”四个字,便和3位同事一起承担起了为“小海鸥”义务送教的任务。她常想,我与“小海鸥”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可以与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诉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以随同龄孩子一起去学校接受教育,而“小海鸥”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来学校读书。“小海鸥”的爸爸妈妈为此常常流泪,有苦难言,面对自己的孩子显得束手无策,经常担心自己年迈时,“小海鸥”能不能向正常人自理生活。
年9月25日,老师们开始了给残疾儿童杨小鸥义务送教。当她们一同来到了“小海鸥”家,把新书送到“小海鸥”手里时,小海鸥拿着书本很高兴地跳起来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查凤春认为,要想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送教教师,仅凭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针对小海鸥,一些常规的教学手法效果不会很好。查凤春开始尝试从正面鼓励、启发和引导,帮助智力残疾且性格内向胆小的“小海鸥”一步步变得活泼快乐起来,一步步地全面成长起来,用爱心去拨动了一棵稚嫩的心弦,用爱心去滋润了一株纤细的幼苗。
为了让“小海鸥”养成勤洗脸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查凤春每次去送教的第一件事就是教导她洗脸洗手,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提醒她,给她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观念。在耐心教导下,现在,只要老师们见到“小海鸥”时,她的脸和手都是干干净净的。查凤春等4人根据“小海鸥”的家庭条件,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认真备课,并根据“小海鸥”的爱好来制定教学日程活动,精心设计每一节教学活动,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新颖、灵活,恰到好处地激发挖掘儿童的思维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综合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从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如今,老师们来到“小海鸥”家,“小海鸥”不再害怕,并愿意亲近老师和老师一起比划手势交流,查凤春首先教她正确的握笔姿势,她虽然不会说,但能认真地听懂,查凤春一边说,一边手把手教她写,她也跟着说,虽然发音不准,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给老师们树立了长期奋斗的信心和决心,看到“小海鸥”一天天在进步,4位老师和她的爸爸妈妈都很开心。4位老师经过商量决定,每月坚持给“小海鸥”送教2次。
哪里有残疾儿童,哪里就有爱心的凝聚。查凤春等4人在爱与教的路上,肩负着社会给予的责任,人民的期盼。查凤春等4人表示,一定将“小海鸥”义务送教坚持到底,直到她能向正常孩子一样说话。(张德华)
(编辑曾炜)
(排版张振飞)
(审核资云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