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贼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咔嚓rdquo一声的背
TUhjnbcbe - 2021/2/2 1:47:00
局限型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0716/4215599.html

年,海鸥相机诞生在上海照相机厂。双镜头反光、从上往下俯看取景,“方砖头”里含有种零件、89道工序,纯手工装配。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海鸥相机挂在胸前,不啻为一种炫耀,感觉像是一种奢侈品。好的摄影师,甚至因为拥有一台照相机,而受到女性的青睐,容易交到女朋友。

那时,海鸥相机可以用来拍有趣的“分身照”。分身照就是两个镜头,遮住上面一个镜头的一半,拍完后,再把镜头盖转过来,把另一半盖住,左边进光,成像成在右边的底片上。

海鸥相机从4A型发展到4B型,又发展到4C型,它成为既可以用胶卷又可以用胶卷拍照的相机,它是两种胶片都可使用的多功能相机。

当时胶片无论是型的还是型的,它们的价格都非常昂贵,而且数量稀少,一包胶卷只有12张,而且,装胶卷也很困难,不像数码相机,随便拍,随便删。当时,胶片如果装不好,就容易全部曝光,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片。所以,相机爱好者必须在拍照前,练习装胶卷。

而且,光练习怎样装胶卷还不够。有时,有相机的男同学带着一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学生去外滩“拍照片炫耀本事”,拍到一半相机不给力,突然胶卷卡住了,也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

于是,有些相机狂热爱好者,甚至买了一台机床放在家里,自己动手改造已有相机的缺点,打造自己的专属相机。

这种本事传开来,甚至吸引了外国摄影师亲自登门拜访,记录并写下这些痴迷的中国相机爱好者的狂热改造本事。

60年代初,上海相机厂研发出单镜头反光相机DF-1。它成为中国记者们的专用相机。它的镜头可与当时任何一款世界名牌相机镜头相媲美。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海鸥相机发展变缓,错失了变成数码相机的良机,同时受到进口相机的夹击。

年,曾经备受记者们喜爱的相机DF-1停产。一群曾经创造过这一轻工业品最辉煌时代的老工人们,舍不得离开相机生产线,他们坚守到生产日的最后一天。

后来,在另外一群使用过老式相机并热爱老式相机的有识之士们的帮助下,群策群力,在安福路上诞生了上海照相机制造博物馆。海鸥相机及其相关的制造流水线,终以“文物”形式,保存下来,供人观看,寻找曾经记录过青春年华的那些属于“海鸥”的记忆光圈。

《海鸥相机的故事》

6月5日-6日19:00

上海纪实频道《上海故事》栏目

播出

纪实频道精彩呈现

就在标清4频道、高清频道

(上海地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咔嚓rdquo一声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