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徐复兴
战友们在河南新安这个当年奔赴*营的出发地集结,隆重纪念我们生命中的这个重要节日。
六连郑州战友、原省报业集团的邢宪生,这几年笔耕不辍,出了一本部队生活回忆录《绿色印痕》,里边不少作品在战友们中间都已耳熟能详。这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来临之际,这位老弟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欣然赋诗一首:我是一个兵——写在当兵五十周年之际五十年前的今天,
你我都收到一张红色的“请柬”。
五个大字,
两枚钢印,
让我们跨进人民*队的大门。
战友啊,
那时的兴奋,
今天,你还记得?
五十年前的今天,
古县新安
遴选出七百多名才俊。
你我怀揣着父母的叮咛,
县高中集结,
大操场誓师,
火车站出征。
啊,
汽笛长鸣,
向西、向西、向西一一
过潼关、驰长安,
穿兰州,飞柳园,
入大美新疆,
进八八四七*营。
一颗红星,
两面红旗,
一身国防绿,
不弯的脊梁上
刻下对*的忠诚。
生铁淬火,
凤凰涅槃。
战友啊,
你我都走过一段痛苦的历程。
小东沟施工,
丛林里,大山中,
掘进、回填、轱辘马,
险情时时危及着生命;
奇台县练兵,
古城墙、戈壁滩,
卧倒跃起、匍匐前行,
喊声杀声,
在“硝烟”里厮鸣;
乌鲁木齐执勤,
二道桥、红山下,
铿锵的跫音回响在大街小巷,
警惕的眼睛迎来一个个黎明。
啊,
青春无悔,
靓丽人生。
我骄傲,
我是八八四七的兵!
五十年后的今天,
你我在这里聚拢。
怀古,忆旧,
还是痴心妄想地返老还童?
没了韶华,
没了俊容,
老胳膊老腿,
再难撑起青春的身架,
两眼浑浊,
早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离开*营,
做工、务农、
教书、看病,
商海里搏杀,
机关里竞争……
不倒、不垮,
没有跪下,
是因为——
头顶的红星依然闪烁,
颈边的红旗照样鲜红!
老了,老了,
你古稀,我花甲,
握钢枪,那是遥远遥远的记忆,
绿*装,那是最美最美的甜梦。
小东沟,那是*牵梦绕的地方,
奇台县,那是边陲最美丽的小城。
五十年前的今天,
我们从这里出征,
五十年后的今天,
我们在这里重逢。
战友啊,
你疲惫的身上挂满了冰霜,
我枯搐的脸上刻满了纵横。
眯着眼,豁着牙,
面对陌生面孔,
问声嘶哑:
几连的?
高寿呀?
现在住哪儿?
嘿嘿嘿嘿……
战友啊,
都曾从这里出发,
一、二、三、四,
我是一个兵,
你我都会唱: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旗红!”
这首诗基本概括了我们团那几年的辗转历程,国防施工、戈壁练兵、乌鲁木齐值勤,那一幕幕画面无不引起与会战友的强烈共鸣。有感而发,可圈可点,没有那段部队生活阅历是写不出来的。纪念活动前,负责筹备的林现战友联系我,说纪念活动上老邢要朗诵他的诗作,要我也准备个文稿届时发言。我说谢谢筹委会,没啥说的还是算了吧。老邢夜不能寐,能赋诗一首。我夜不能寐,也就是能多喝一杯水。林现说知道你文采比较高,辛苦一点加个班。盛情难却,就写了一篇回顾新安知青岁月和新疆部队生活,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和感悟发了过去,筹委会很快回复非常好!就是它了。↓↓↓纪念活动那天,这个发言也在与会战友中间引起了较大反响。那段火红的岁月,永远是我们人生记忆中最深刻的那一段。筹委会在纪念活动通知里,向战友们广泛征集反映部队战斗生活的老照片,纪念活动那天在大厅LED屏幕上滚动播放。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是我们那个年代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战友们无不惊异谁这么有心,保留这么多珍贵的历史瞬间。
我到团直后,团电影组有专门的摄影设备,也很少见到现场感这么强的部队生活老照片。这几年在宪生战友的回忆文章里看到过几张,知道他存有一些,后来一问这次纪念活动播放的这些老照片也都是他提供的。宪生说起这些老照片,源自当时他们连的刘永茂指导员有架海鸥相机,这在当时是比较罕见的。刘指导员平易近人,战士们有事都乐意找他,这架相机的“出借率”也比较高。这些老照片,基本都出自刘指导员的这架海鸥相机。一晃三、四十年过去,连里的文书,年入伍的四川乐至战友吕贵文,年听邢宪生和李明制作连队视频时老说照片少,就主动联系宪生说我有几张连队照片,不知你们用得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