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鸥
还是说些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吧,最近有很深的体会,生活才是真正的修炼场。
无论学多少高大上的理论知识,终究都还是要回到生活里一点一点的觉知,一点一点的践行。
昨天早上我在“懂你”小站里分享了一件小事情。
(“懂你小站”是一个以心理学为基础的陪伴式成长团体。)
事情再平常不过了,估计每家每户每天都在上演。
早饭,我给大宝做了排骨面条,他爸则吃昨晚剩下的米饭加排骨。
待他洗漱完坐在餐桌前时,却发现不一样,爸爸在吃米饭,他那情绪瞬间就来了,撇着嘴,带着哭腔说,为什么我的是面条,我也要吃米饭!
听到他的哭腔,我自动化反应也上来了,
胸口就像有子弹上了膛一样的堵,
就差一个扳机点,
就会狂躁着扫射出去。
“给你的是新做的饭啊!
昨晚你刚吃过排骨米饭了。
今天换换新样不好么?
爸爸吃的是剩饭啊
(求俺老公的心理阴影面积),
你怎么能不识好歹呢!”
当然了,我没有这么做。
也不是说这样做就是绝对的错,只是我觉着我有更好的选择。
这一年多的自我觉察真的不是白练的,
那一刻我觉察到了情绪升起的反应,
觉察到了也就相当于给我的机枪关上了保险。
我选择平静的表达自己。
定了定神,看着大宝的眼睛,
平和地对他说:
我看到你这个反应,有点难过,
也很生气你不懂妈妈的好心。
妈妈不想让你吃剩饭,
想让你每顿饭都有新鲜的,
我很遗憾,它不是你想要吃的饭。“
大宝继续哼唧:“恩,我喜欢吃米饭。”
“恩恩,你想吃米饭,这很好。
但我很抱歉,米饭爸爸吃掉了,
你吃不到心情不爽,妈妈能理解。
可是事情现在就是这样,
没有时间再做新的米饭,
而且妈妈现在感觉不太好,
需要自己呆会,
你看看你有没有办法让自己也好过一点?”
大宝想了想说,要吃辣椒酱。OK。
说完,我就离开去运动,消化自己的情绪去了。
本来在”懂你小站”分享这个小事儿,是为了从精神分析角度讨论虚体自恋和实体自恋。
因为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我有个好妈妈的人设需要被大宝用乖乖接受安排来实现。
详见下图,小站内的导师Tina的解析。
现在我记录下来,是因为我发现关系中的互动要想良性循环下去,是需要作为成人的我保持着觉察状态的。
因为在早餐后,我跟我家二宝也有一个小小的事件经历。
二宝要吃桃子,
因为新桃子比较硬,
我就自作主张帮她切成了小块,
放在盘里用叉子叉着吃。
可是她看见后说,
我不要小的,我要大的(完整的)。
我又给她拿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桃子。
当她啃了几口之后,
发现桃子确实挺硬的,不好啃,
她又回头来问我要那个切好的桃子,
并且吃完一盘后,又明确还要桃子,还要小块的。
这要是放在从前的自动巡航模式里,
我会得意的向二宝证明我是对的,
你看一开始给你切小的,你还不要,
还要冒着浪费的坏思想拿一个大的,
啃了两口又不要,还回头要小的,
真是能折腾,
早听我的话不就没这么多麻烦了!
这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妈妈给的和孩子要的,不匹配。
我按我以为的方式爱孩子,照顾孩子,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想有自己的意愿去体验一件事情,所以会对我的照顾有时候接受,有时候拒绝。
接受的时候,那自不必说,我的付出会因为他们的接受而得到满足。
可是当我被拒绝时,我就会出现情绪反应。
作为妈妈,如果不能自我理解被拒绝后的情绪反应,就会自动化模式把情绪撒给孩子,由孩子承接妈妈的情绪。
一个孩子本来连自己也无法抱持住,如今再多承受一份来自妈妈的情绪。
就像一株小幼苗,尚不能抵挡自然风雨,还要承接故意泼来的开水。可想而知,幼小的生命就会受到阻滞。
在这种模式不断的进行下,就会结成一个结。
本来孩子只是在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对我们sayno。可是我们却对no反应那么的激烈。
那么孩子就会知道sayno的后果很严重,不仅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还要面临妈妈的情绪报复,干脆不再表达好了。
长大后,这个结点,也就成为了孩子的情绪按钮,关系里形成的恶性循环就继续重复下去,轮回就开始了。
所以当我给的,不是你想要的,请允许孩子sayno,有情绪,有纠结。
这两件事让我更加清楚的看到我和孩子,真的是不同的人。
闷着头都只从自己的角度给予和接收,那只会冲突越来越多。
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需求达到满足而不断的努力。
当彼此的需求发生冲突时,
作为家长,
如果在那一刻也秒变小孩,
那真是成为小孩子之间的战争,
互相索要,互相给不了满足,最终不欢而散。
作为妈妈,有意识的觉察自己,
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大支持。
在发生需求冲突时,
我们首先可以看到自己的痛点,
看见自己也就看见了孩子,
看见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呈现一种容器的状态,
容纳了孩子的“no”和不如意。
孩子就体验到了被接纳感和安全感。
就像幼苗感知到了环境是安全的,
不用一直戒备,可以放心生长。
在这个世间,妈妈与孩子,
没有故意的伤害
有的,只是不匹配。
-end-
编辑|海鸥
插图|来自电影《狮子王》
“懂你小站”报名
请添加小管家
作者简介
海鸥女80后一颗不想老的灵*
临床医学毕业,却狂爱心理学
自由职业者,普通二孩妈妈
爱摄影,爱上自我成长的感觉
给二孩父母最暖心的陪伴
育儿路,一起走
愈成长
愈幸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