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推送一等奖作品,请欣赏……
01
一滴水的咏叹
我是一滴水,来自西北大陆的深山中。
我所生活的地方,是一片荒凉沙漠中的绿洲,这儿的一切都很喜欢我。但是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归宿,我所要奔向的是远方的大海。小草为我的想法而不解:“在这儿不好吗?为什么要费劲地奔向那遥远的地方?”岩石和烈日为我的决定而困惑:“我们这里虽是荒漠,但也宁静祥和,何必抛下这安逸的生活而背井离乡?”大雁也为我的理想而讥笑:“你也太自不量力了吧!大山会阻断你的道路,骄阳会让你蒸发,让你*飞魄散。”
然而我知道,奔向大海是我的宿命。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随着清风一起上路了。
我流啊流,随波逐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洛阳。沿途中残暴的战争与血腥的屠杀使我全身血红,腐烂的尸体令人作恶,我被这惨烈的景象而震惊,再也没有继续流下去的勇气。忽然,耳边传来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我不禁好奇,在这兵荒马乱之际,怎会有如此字正腔圆的吟诵之声。我向那一粒如豆的灯火奔去,啊,是苏秦!他正头悬梁锥刺股,捧着一本书,字字铿锵,如熹的微光映着他坚定的脸庞,他眼中的光比那灯更亮。也不知是这满天繁星与明月,还是那济世报国的情怀,让他的眼神如此坚毅。就着那光,我再次上路。
我流啊流,顺流而下来到了宋代的汴京。我被一块块巨石阻隔在这京城之内,无法动弹。这京城内的万家灯火和纸醉金迷也使我留恋忘去。一日,范仲淹的马车声惊动了这汴河的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身着粗布麻衣,望着这京城中的繁荣景象,却满心忧虑。不久他执掌新*,整顿朝纲激浊扬清,北宋上下焕然一新,朗朗的读书声渐渐淹没了秦楼楚馆的丝竹声。望着范文正公清廉正直的脸庞,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童声,我再次重整行装,奋力向前。
我又流啊流,跨过了京杭大运河,逆流而上来到了年的岁末与年初的武汉,肆虐的疫情带走了大家的春风笑颜,原本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只有冷冽的寒风吹起的落叶。望着这满目的苍凉,我不知所措。突然,街道热闹起来了。
一架架飞机,一辆辆大巴,一辆辆大货车正从四面八方驶来。它们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一批又一批的抗疫物资,一批又一批的生活物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又闻侠骨香”,他们为了这座英雄的城市,逆行而来。因为他们,这座城市再次有了欢声笑语;因为他们,万家灯火再次祥和起来;因为他们,路过的雁群再次留步;因为他们,春天的脚步再次轻盈;因为他们,长江的流水再次沸腾……
我雀跃着,激荡着,奔向了遥远的东方。我不再孤独,有了很多的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嘻笑着、打闹着,鼓舞着……我们一起聆听那李白与崔浩的*鹤楼,我们一起欣赏那夫子庙的丝竹声,我们一起仰头观看那东方明珠的璀璨的灯火,我们一起奔向东海,看那雄鸡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作者:潘越(宁国中学)
辅导教师:李林燕
02
心中的小鸟
我开启了一场旅程,一场寻找小鸟的旅程。
这是一场漫长而又盲目的旅途,我的身边有跟我一样寻找小鸟的人,我们每个人站在路上,以不同的起点开始路途。我的周围是蓝色的鸢尾花,每一支都在层层叠叠的绿叶环绕下映衬等充满活力。我摘下几朵,编成花环带在脖子上,让它们陪伴我的旅程。我的旅程很顺利,一路上阳光温和,丝丝缕缕轻吻在我的脸上,旁的透过树枝的缝隙,悄悄地洒在满是露珠的草地上。我以轻快的步伐向前进。
我看到前面有一座山,我似乎看到爬过这座山,我就能找到我的小鸟。我继续向前,脖子上的鸢尾花无时无刻在释放淡淡的幽香似在鼓励我接着向前。
我登上了山顶,回头看被我落下的人,心中被骄傲填满。正当我满心欢喜地想俯视山下的风景,我愣住了,我发现我的周围有人攀登上了比我高的山,我的前方还有一座擎天的山,在那座山上,我看到了我的小鸟。
我惊异于面前的高山,又有为周围的山所感到不解。我发现登上他们的路与我不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们的高度不同,我心中感到不平,不禁问出一句为什么?但没有人能给我解答。我发现我身边有一只小鸟,但这并非我憧憬的小鸟。我的心之所向是可以不是最强壮,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前行,我们可以一起经历风雨,一起跨过黑夜:然后,我们可以看到风雨之后蔚蓝天空中的彩虹,见证撕裂黑夜的黎明的光。我的心告诉我,我不甘被困于狭窄的丘陵,我想要一片广阔的蓝天,一片我可以翱翔的蓝天。
于是,我决定继续前进。
我继续向前攀登,我之前所有的好运似是在此刻终止。路是永无止境的,每一次转头都会发现前方仍有漫漫路途,自己仿佛身处莫比乌斯环,满山的树枝,不知是哪只老鹿的角,只有微弱的光打了下来,目光所及只有隐隐约约的。我开始害怕,我害怕我走不完,我害怕我迷路了。我没有能一开始就能登上高山上的人的起点,也没有甩我一大截人的能力,我孑然一身,只能自己走下去。但慢慢的,我遇到了一些人,他们有的是跟我一样的旅人,有的则是指引我们向前的,我们互相散发着光热,再在岔路口上给彼此以鼓励和希望。他们和自己的初心成为了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想当我翻过那座山,找到属于我的那只鸟时,我会回过头来看看我曾走过的那崎岖不平却又充泪与笑的路,回忆我曾经对于我心中的小鸟的执着时,我或许会释然地叹一口再对过去的自己微笑。
对曾经需要鲜花和阳光才愿意前进的自己,对沉溺于曾经辉煌的自己;也对那个志存高远的自己,对那个敢于向前的自己;也对那个一直不放弃的自己。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想现在的我所要做的可能还是继续前进吧。
作者:朱乐妍(宁国中学)
辅导教师:李林燕
03
幸福的坐标
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我之所以能安然途经每一段栉风沐雨时光的原因,并不是全都由偶然构成。当失落与悲伤到不能自已的时候,我总能念起生命中那些高扬的旗帜,如同经久不变的坐标,定格在时间轨迹中,越来越清晰。俯仰一世,莞尔一笑间,就如南山徐徐飘零的梅花般,我感到一股温暖由内而外地将我抱紧,助我越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安然间,才明白希望永远与自己同在。这即是幸福。
不知是从何时感知到幸福的存在。我想,也许是幼时第一次能让别人听到自己声音的时刻吧。个体生命永远是孤独的,也正如此,生命才那样渴求陪伴。慢慢的,那些给予幸福的人也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如家人与朋友,亲情与友情。他们就像点点星光,照亮来路与归途,如同一曲悠远的牧歌,在故园的方向浅吟低唱。看到爱你的人,就像看见你自己。我们穷其一生,好像也只是为了让他们幸福。
但,让幸福在有限的人群中传递着,一旦照进外面的世界,无私与单纯的品性便如水中捞月,很是模糊不清了。为了所爱的人,我们一次次地与外人做着泯灭善良的交易,用幸福充当胜利的筹码换取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在乎最终得到幸福的是否是自己,而这些说到底,也只是冠上了一个“物尽其用”的美名罢了。只要想到自己的幸福是以牺牲所爱之人的幸福所换取的,便顿觉这种前提难以使幸福进行得完全而合乎自然,也不再会心安地享受着本该是单纯无虑的亲友之情了。反而,有时会想着逃避。
就是这样,每次,我都紧闭着双眼,不愿看到牺牲得来的幸福。这种幸福也一再变得自私可憎,因为如是每个人都无法像对待家人与友人一样,心怀纯粹善意地对待其他人。在外与人周旋甚至是尔虞我诈,回到自己的小世界,仍以善之名施舍着幸福。这种不平等的幸福无法共享,更无法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
或许有一天,我将听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声音响彻经年岁月,我将仿佛看见千千万万的人于一抹微笑间念起游鱼的自由,那即是它们的幸福。但不也正是我们缺少的吗?自然拥有的,其中一部分,便成了我们希望中的幸福。这样的幸福,不问得到,更不问失去。打从一开始起,人类又何曾拥有过万物呢?而智慧的人,心怀善意的人,确能在这种妙不可言的期待中触碰到万物的幸福。当这种幸福漫漶在广渺的宇宙中,“物我归一”的观念随时间的流逝融进生命那股安然的底气中。我们不再局限于周围的生活,不再固执于个人的幸福,而是以一颗自然之心,察天地之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只待东方既白,聆听阳乌与银蟾互相赞颂的生命之声。老庄所推崇的“天地之境”,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也莫之如是。
人类啊,迷连在琼宇之中,时间久了,也终是要回归故土吧。一旦顿悟了这个中真境,幸福时,看见世界便不再黑暗狭隘了。人们豢养光明的力量,赋予自然与生命深沉的感情,最终回归故土时,就算知道利益与苦难仍时刻将自己裹挟,却仍能像对待空气那样平和地“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心境,便正如古时征战沙场的戍子吧。他们不知道战火的无情会将他们带向何种未来,他们只凝视着漫天的*沙,聆听着鼓角的呜咽,踏着松热的沙土。他们活在当下,感受到沙漠里的空气鼓进他们的毛孔,星光烂漫的夜晚,月亮为沙漠笼上乳白的薄雾,如同美人一针一针地纺出的晶莹的丝线。当他们念起故园的爱人熟睡的脸庞,念起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熟睡的脸庞,空气在呼吸的作用下微微颤动,他们的脸上也浮现出与渴睡人一样幸福的表情。在浩瀚的星河下,那刻他们也一定感到些许幸福了吧。
千万年如斯,千万年如是。在世界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幸福。
日月乃百代之过客,去而复来的旧岁新年也是旅人。刚睁开眼时,会有些惊异,感觉自己还像个孩子般眷恋着那些过往的幸福,想着一个人、一件物,想着自己的家。好像这样,生命就能在沉浮间变得稳定可亲,变得没有念想,变得温柔甜蜜。
但人终究是要回到自然之中去的。出来走一遭,需时刻提醒自己故乡的方向,像经久不变的坐标,定格在时间的弧形中。眨眼间,看到你还在,还未走远,还在哼着幸福的歌谣,沉默间,便觉得一切皆安。
作者:李国阳(宁国中学)
辅导教师:范海霞
04
希望并没有结束
“离本场考试结束还有十五分钟。”
冰冷而又机械的电子音从来不会给他喘息的机会。他慌张地抽出答题卡,握笔的手紧了又紧,压下心头的慌乱,仔细地将每一个小框涂满。
“考试时间结束,请监考老师收取答题卡。”
他眼睁睁地看着大半空白的试卷被老师扯走,看看试卷,又望着他摇摇头,叹了口气。不断有人路过他的座位,或喜或愁或忧或悲。
他只是沉默的坐着。
傍晚的夕阳透过玻璃窗,光打在他微微耸动的肩膀上。他用力抹了把脸,抓起书包跑出了教室。
时光退回到升高三之前,每次考试结束,他都是笑着闹着轻松走出教室那一群人中的一个。老师会因为他漂亮的成绩而对他赞不绝口,同学会向他露出艳羡的目光,父母,父母…他好久没见了。那时的他,在发光。
然而,进入高三之后,一切都变了。
所有人都在努力,又似乎所有人都比他更努力。第一次考试退步他当失误,可当考试变得更加频繁,一次次的失利逐渐压垮了他。他垂下了高昂着的头,收敛了灿烂的笑脸。现在的他,周身的光暗淡了。
他跑出教室,一脸烦躁地揉乱了许久未洗的头发。厌弃地看了眼网吧门口镜子中的自己,抓着书包走进了网吧。
烟味,酒味,几十个人身上散发出的体臭味,以及夹杂着的过期面包的气味,令人窒息的气味充斥着这个昏暗狭小的房间。
“老板。包夜。”
这一晚,他沉浸在网络大战中,幻想成为游戏中呼风唤雨、天下无敌的高手,既然现实中当不成英雄,那就在游戏中叱诧风云吧。他想。他不停地杀戮、练级,想方设法用最短的时间消灭最多的敌人。正如此刻,他双眼通红地盯着屏幕,双手飞快地在键盘上飞舞,额头上的汗水不住地往外冒。突然,屏幕上出现一行字:对不起,您的余额已用完,请到柜台续费。
摸摸空空的口袋,他低低地咒骂了一句。
来到屋外,他的双眼因明亮的阳光而刺痛,习惯了黑暗,光亮,竟然也会让人难以接受。他眯着眼,思索着自己该去哪儿要钱。找同学?他拉不下脸。活动着僵硬的四肢与酸痛的十指,他要回家——想法找爸妈要点儿钱去。
家里的门上着锁,他才想起现在正是麦收时节。
六月。麦田里翻滚着金色的麦浪,收割机的轰鸣声扑面而来。远远望去,大片大片的金色麦田一直延伸到天边。
这景色却没能映在他眼中。
他只急切地在无数株麦穗中搜寻着父母的身影。终于,看到了两株被风吹弯腰的麦穗。他一脸不耐地大步朝父母走去,想要张嘴要钱,却愣在了两株沾着血的麦秸杆前。回过神来,他抬脚悄悄地走近父母,瞥见母亲受伤的脚踝。伤口刺痛了他的双眼。
母亲瘦小的身体掩在麦丛里,衣服后背都已被汗水洇湿,他忍不住叫了一声:“妈。”父母同时抬起了头,额头上的皱纹里布满了灰尘,那是刚耕耘过的皱纹里播撒下的不羁的星星,点亮了他一直黯淡的双眸。他闭了闭眼,复又睁开。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麦子,满眼的金色。
这一次,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的金色麦浪,一浪高过一浪地全部汇入了他的眼眸。除了这望不到尽头的麦田,还有无数株同父母一样躬着身的麦穗。那是老一辈无数的农人为了生计而弯腰耕耘的身影。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四海已无闲田,但若想农夫不再犹饿死,靠的却是他这一辈人的肩膀。
父亲看着他,“回来了?别晒着,是不是没钱了,快回家去拿,床头席子底下还有53块5,你拿50走吧。”他犹豫着,挣扎着,最终说:“不缺钱,回家拿本书,顺便看看。”“在学校别缺着啊,甭惦记家里。”他慌忙转身,逃一般离开。
回校后,他呆呆地坐在座位上,过了许久,他摸出网吧会员卡,缓缓地一折两半,然后拿起了同桌的笔记。他知道,父母弯躬成犁,是因为深信能收获一轮皓月;老一辈的人弯躬成犁,是深信下一辈人有胆量和决心撑起下一个时代的一片天。在父母的眼里,他一直是他们的骄傲与希望;在父辈眼里,他们一直是国家的骄傲与希望。
他想告诉他们,替无数个于暗夜里挑灯苦读的青年学子告诉他们,希望还没有结束。
希望确实没有结束,自那以后,他背单词,当阿拉斯加的鳕鱼跃出水面;他算数学,当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他晚自习,当极图中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仅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为的更是六月天时那满眼的金色麦浪。
当印着那个名字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他的手上,他正在麦田里割麦子,父母听了那个名字,在身上用力地抹了两把,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珍之又重地接过了那份录取通知书。
透过母亲脸庞蜿蜒而下的泪水,他看见了那从不曾泯灭的光和希望。
作者:赵雨萌(宁国中学)
辅导教师:范海霞
05
吹灭读书灯,一身是月
书,正是一杯茶。读好书,如品良茶。一碗清汤酝酿了墨味,沉淀出浓缩的时光。细细呷品,唇齿之间,绕口萦香。一品复一尝,淡雅之味却历久弥新,更生万妙之感。故《读书录》注玄尚白:“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记得在刚上高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时,老师便送给我们一句话“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一瞬间我便爱上了这句话,许是我喜欢那种带着“书香”气的人,或是因自己从小便爱看书的习惯。
说来也奇怪,我虽爱看书,但却很少把书翻上几遍,因为我觉得等到把这本书忘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去细细品味就会有不同的收获,母亲并不理解我,因此常说教我,哪有人看过以后便不再去翻看它的。可你要是从我的书架上随手拿来一本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我能立马回答上来。望着那些书,心里却有些失落。可惜没有那本在我小学时期给我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书,犹记得它写了一个小孩在乡村与动物结缘,并守护这些“朋友”的故事。书中有儿童搞笑的儿歌,有天真的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内容深深吸引着我,可书要在一周后归还,我便开起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模式,吃饭时看,午休时看,就连泡脚的时间也不放过,看到动情处眼泪便不自觉的从眼角滑落,看完了还不忘向朋友介绍这本书,可是归还后我便再也没见到过那本书,想要购买时却已忘了书名,凭着记忆也……哎,有缘再见吧。
后来我也珍藏了好多书,如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本关于她家乡的书,书中揭示了当时乡村的封建迷信思想,刻画了那些深受其害的可怜人;如朱自清的《朱自清散文选》中有月光笼罩下的荷塘,有秦淮河两岸的热闹,有英勇反抗的爱国青年,还有一个只值七毛钱的小女孩;如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天鹅牧场》中为了钱杀害动物的猎人和那个明知是狼却坚持养它的老奶奶。
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的表现。”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事物更新方兴未艾,连文化教育也变得急功近利,多少学生苦于提高成绩,忽视了本就充满魅力的文学。我们缺乏美的意识:听到古典音乐你可能直接划走,看到一幅画作,你可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