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舰载机和陆基飞机之间的性能差距逐渐消失。事实上,当时最成功的两款作战飞机——F-4“*怪”II型战斗机和A-7“海盗”II型飞机,最初曾设计用作海*飞机,用来在航空母舰上起降作战,但由于性能出色,被许多国家的空*所采购。同样,英国霍克公司出品的“掠夺者”喷气式轰炸机,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但只有南非空*成为它的海外客户。霍克公司出品的“鹞”式飞机的海*版本“海鹞”,被英国皇家海*和印度海*所使用,但美国海*陆战队和泰国、西班牙海*均采购了标准版的“鹞”式飞机用于航空母舰之上。不过,“鹞”式飞机和“海鹞”飞机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一款战术对地攻击机,而后者则是一款战斗机,其次要的角色才是空对地攻击。
事物的发展并非总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索普威斯公司出品的“骆驼”飞机不但能够从飞行甲板上起飞作战,还可以从跑道上起飞。但是,随着飞机速度和自身重量的逐渐增加,海*飞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机型。格罗斯特公司生产的“角斗士”飞机,本质上属于一款海*飞机——“海上角斗士”,在马耳他防空作战中,英国皇家空*飞行员驾驶此类飞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许多英国皇家海**官认为,高性能飞机无法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由于在年到年期间脱离了与美国、日本等国飞机发展领域的接触,致使皇家海*丧失了对于世界航空权的掌控。
30年代,有关“集体安全”和“国际联盟”均未能阻止纳粹德国的兴起,英国非常不情愿向这一现实妥协,于是从年开始,英国开始实施重整*备的计划。当时,英国在许多方面,尤其是海*航空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由于在过去海*航空兵部队在空*部的管理下一直未能得到发展,因此现在他们处于一种相当危险的境地。英国皇家空*控制着飞机的采购权,由于对高空轰炸机的极度崇尚,他们根本不允许购买任何的俯冲轰炸机,同时,海*在陆基飞机性能的探索方面也得不到任何鼓励和支持,许多热衷于航空事业的海**官在年都转入了皇家空*。在当时,英国海*部的一些高层*官都曾认为,空*力量必须服从于作战舰队的需要。
最终的结果却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英国皇家海*缺乏高性能的飞机,舰队拥有的仍然是格罗斯特公司的“海上角斗士”,布莱克本公司的“贼鸥”战斗机被认为是一款战斗机/俯冲轰炸机,有人却将其视为一款俯冲轰炸机,而非战斗机。主力攻击机是费尔雷公司出品的“剑鱼”双翼飞机,有着可供3名乘员乘坐的开放式座舱,满载状态下最大时速达到英里。
最具作战潜力的英国海*战斗机是费尔雷公司出品的“管鼻鹱”式双座战斗机,该机使用了和超级马林公司的“喷火”式战斗机同样的发动机——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出品的“隼”式发动机,但由于配置了2名乘员,使得该机型的作战性能大打折扣。其中,针对该项问题,部分原因在于英国皇家海*曾坚持认为,海*飞机需要一名导航员。
为了发展出相应的“海上飓风”和“海火”式飞机,英国海*指示设计人员对霍克公司“飓风”飞机和超级马林公司“喷火”飞机的设计方案先后进行了修改,即便如此,这些飞机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海上飓风”没有可折叠机翼,因此,许多航空母舰不能够将该型飞机下放到机库甲板上。与德国和意大利的先进战斗机相比,该型机在性能上大打折扣,这一点在其后来遭遇日本“零”式战斗机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相比之下,“海火”战斗机的性能稍微胜出,它们配置有可折叠机翼,但由于起落架过于脆弱,明显不适合舰载战斗机的作战需要。
此外,机鼻过长,使得该型机极易在降落时撞上物体,损坏前端的螺旋桨。“剑鱼”的后继者是另外一款双翼飞机“青花鱼”,但由于该型机性能极不可靠,使得“剑鱼”飞机不得不继续在部队服役。最后,费尔雷公司生产出一款单翼鱼雷和俯冲轰炸机,它被一位曾经在上面工作过的海*人员描绘为一个“维护的噩梦”。然而,作为一款俯冲轰炸机,它存在着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和更致命的缺陷,就是当飞机俯冲时,无法拉升机身。因此,仅从这一点上讲,将它作为一款执行神风特攻任务的自杀式飞机也许更为理想。
英国海*航母舰载机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结束前服役的“萤火虫”式战斗机,该机由费尔雷公司研制生产,同样是一款双座战斗机。人们不禁反思,如果没有那张额外的座椅,将会是一款怎样优异的战斗机。在当时,这是一款性能非同寻常的飞机,有着一个自封式油箱,配置一台马力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格里芬”水冷式发动机,在配置4门20毫米口径机关炮的基础上,还能搭载火箭,或者两侧机翼下方分别挂载1枚0磅炸弹。后期的版本包括夜间战斗机,雷达操作员坐在后排座舱里。
“萤火虫”的性能总体上要比“管鼻鹱”胜出许多,但其最高航速只能达到每小时英里,比同时代的一些战斗机要慢,毫无疑问,个中原因就在于双乘员造成的额外的重量。不过,到了这个时候,飞机速度尤其是战斗机速度,已经大幅度增加。年,“萤火虫”非常及时地参加了对苏门答腊岛巨港的攻击行动,幸运的是,其战损率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