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这片“地球上最后的净土”,在人们心中是遥远、美丽而无比纯净的。但对于企鹅、贼鸥等南极“精灵”来讲,这片大陆是它们赖以栖息的家园。
6年前,作为中国海洋报社特派记者,我有幸在南极中山站、昆仑站采访。在中山站附近的海冰上,我看到了多群企鹅,或者在滑行前进,或者是静静休息,站卧姿势各异,全身黑白分明,在雪地上格外显眼。当时在海冰上活动的企鹅大多是阿德利企鹅,体型较小,头黑嘴短,头部两侧各有一个白色大眼圈,非常可爱。
憨态可掬的南极企鹅非常逗人喜爱,谁都想抱抱它们,摸摸它们,或搂着它们照张相。但在南极,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按照《南极条约》规定,观察企鹅必须保持5米以上距离,看海豹保持15米以上距离。严禁触摸企鹅和海豹等动物。遇到企鹅走过来,人要主动让路。老队员告诉我,这些企鹅长期生活在南极,拥抱企鹅很可能把人体的病菌传染给它们并因此致病。
在南极,企鹅主要在大陆沿岸和岛屿栖息。由于当时海冰都还没融化退去,企鹅主要在海冰上捕食、休息。调皮的企鹅并不怕生,有一次随科考队员野外作业,4只阿德利企鹅结队向人群走来。走着走着,突然站住,张开翅膀,凝视我们一阵后,接着又四处张望,慢悠悠地向海边溜去。
南极海鸟多达50余种,在中山站可以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海鸟时而迎风展翅,时而低飞俯冲,有时还会大模大样地落到你身旁,嘎嘎的鸣叫。
从
事生物学研究的队友介绍,全身灰黑、专门抢夺别“人”食物甚至幼仔的是贼鸥;通体雪白、外形酷似家燕的是雪海燕;黑黑的羽毛上镶有一条白带、蝴蝶般上下翻飞的是暴风海燕;还有钩嘴上生有一个长长的鼻管、飞起来翼展足有两米多的巨海燕,是仅在南极地区才有的珍稀鸟类。
我在南极看到次数最多的就是贼鸥,它们身体肥硕,但翅膀展开有身体长度的好几倍,飞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它们从不自己筑巢,一向是抢占其他鸟类的巢窝。作为企鹅的天敌,贼鸥经常会在繁殖季节叼食企鹅蛋或者小企鹅,闹的企鹅群里一阵慌乱。
贼鸥爪间具蹼,喙呈钩状且爪子更锋利,体色以棕褐色为主,在展翅飞行或长鸣时可清楚的看见两翼腹面的白斑。和大多数海鸟一样,贼鸥在两极地区都有分布,它们的寿命可达30年。已知的贼鸥有9种,在南半球分布的有5种,北半球分布的有4种,大多数都有迁徙行为,有一些种类在非繁殖季节还会跨越赤道飞到另一半球。
由于“凶悍”的天性使然,贼鸥并不惧怕人类。站区宿舍楼侧的油桶里,搁置的是一些待运回国的垃圾。每次从油桶前走过,总能见到不少贼鸥双脚紧紧抓住油桶边沿,将头探进油桶啄食,同时不忘警惕地观察四周,更有甚者直接“撕开”肉箱,明目张胆地偷食。
在南极,鸟的生存条件很恶劣,除了冰雪、岩石,没有别的材料可用来搭建一个温暖的窝。贼鸥的幼鸟就栖身在冰冷的石洞里,只要顺着咕咕声就能找到。像所有鸟一样,一旦感到自己的蛋和幼鸟受到威胁,贼鸥会勇敢地加以保护,展开宽近一米的双翼,像战斗机一样朝不速之客俯冲,并用翅膀的端部猛烈拍击。
无论是企鹅还是贼鸥,在南极生存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走近这些“南极精灵”,生物学家可以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仿生学家可以研究抗低温的妙方,更多的人则会从它们身上感受到在恶劣环境中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海洋报记者高悦,编辑吴琼)